焚烧秸秆致雾霾?替农民想过么?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红网、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知风、张松超、李浩燃

焚烧秸秆致雾霾?替农民想过么?

环境保护部通报,近两周在20个省份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污染防控形势严峻。

“焚烧秸秆致重霾”靠谱吗?

  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之于“秋”,它给予人丰收的企盼。但在很多古文人眼里,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有的只是秋风的萧瑟、草木的枯败,一片肃杀的景象,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其实,岂止是文人墨客,被雾霾压的喘不过气来的有关部门,也借着这个多愁的季节,对“久治不愈”的雾霾出了一口气。

环境保护部18日在北京通报,近两周在20个省份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污染防控形势严峻。就在15-17日,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刚刚经历了入秋以来的第一场大范围雾霾。(10月18日中国新闻网)

平心而论,就这则新闻来讲,根本就不存在“焚烧秸秆致重霾”的结论。通读整篇报道,不难发现,环保部并没有做出这样的判断,即把重霾的原因归咎于焚烧秸秆,所谓“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污染防控形势严峻”,明显与“焚烧秸秆致重霾”的事实判断不符,是两个层面的意思。

然而,这或许并不妨碍我们来讨论这样的措辞。揆诸现实,“焚烧秸秆致重霾”的通报,在全国很多城市确实也都出现过,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但凡是在现在的时间节点上,一旦遇到雾霾锁城,有些地方的环保部门都会声称是当地秸秆焚烧所致。而在这其中,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水稻种植地武汉,面对市民对雾霾的抱怨,当地环保部门则声称是“周边省份焚烧秸秆所致”。

焚烧秸秆真的是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假如从焚烧秸秆的现场来看,肯定是遮天蔽日、天昏地暗的。如果这种烟雾就是难以治理的雾霾,那倒未必是坏事。因为,一是秸秆总有燃尽的时候,一年四季,不会只收不种的;二是要治理秸秆焚烧,相对来说也不是十分难办的事,不是听说不少地方都立了“军令状”,“一把火”就能烧掉相关官员的乌纱?

很明显,诸如此类解释,给人们的认知就是在推卸责任,避重就轻。关于雾霾的成因,公众的印象中是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等大气污染物,主要不是焚烧秸秆。如果是由于环保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单纯把责任推到农民头上,肯定难以服众。然而,继烧烤、熏肉等成了雾霾源后,秸秆焚烧又致中国入秋大面积重霾。不说这些在雾霾还没有形成气候时就有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不是形成雾霾的关键。笔者只是担心,等到秸秆焚烧完了,农田里一片绿油油的时候,要是雾霾还是不散,到那时,有关部门又会拿出什么来说事呢?

这倒不是否定禁烧秸秆对治霾的意义,而是怕因此抓错了治霾的重点,而忽视了对主要污染源的监控和治理力度。报道称,秸秆利用和禁烧问题一直是治霾的重要关注点。对此,舆论反响也一直有点不买账。或许,老百姓是根据生活经验来判断的,对于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以前也被用来驱蚊,但其威力很有限。如果张三家在门前燃起了秸秆,李四家照样还有蚊子叮咬。那么,农村焚烧秸秆,竟然会让很远的城市上空烟雾不散?人们也看出来了,雾霾和普通的烟雾并非一回事,也许会产生短时间的烟雾,但不会经久不散的。

笔者不是冒充内行和专家谈雾霾,只是担心当前的治霾行动,究竟有没有找到真正的目标?一会儿禁烧烤,一会儿禁熏肉,感觉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雾霾照样说来就来。如果有关部门满足于适时找到一个“靶子”,煞有介事一番,虽说足以体现自己的作为,但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雾霾带来的危害已经人人皆知,对其的治理也势在必行,这就不能只满足于有声势、有动静。确实,对于秸秆焚烧,环保部将进一步加大卫星遥感巡查监测力度,在政府网站公布每日卫星监测情况;并采取暗访等方式督促各地防控,防控不力的省份将被公开通报。这声势也够大的。但是,秋天即将过去,秸秆也会燃尽,届时如果还是雾霾不散,难道再把“战场”移到烧烤、熏肉上?

诚然,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或杜绝相关污染源都是必要的。但是,对其中都不愿意说穿的一个问题,或许只能打一个比喻了:就像家里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炒菜也不起油锅了,驱蚊也不点蚊香了,就是当家人的烟还没戒。因为,当家人是全家赚钱最多的,而且不抽烟就浑身没劲的。这可咋办?

多替农民想想少些“城市思维”秸秆焚烧绝非新话题。无论政府机构、专业人士,还是媒体、公众,对其危害性以及治理难度,都已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近年来,“禁烧令”的执行与督查越发严格,农民私烧秸秆会被罚款甚至拘留。秋收时节,一些基层干部在田埂上安营扎寨,昼夜严防死守。另一方面,国家围绕税收、补贴、电价等陆续出台优惠措施,各级财政不断增加投入,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堵”“疏”结合,为何依然难阻农民点一把火?

  说到底,还是个“利”字。过去,作为重要燃料,农作物秸秆是舍不得扔的宝贝。如今,农村逐步“电气化”,秸秆失去用武之地,从资源变身“垃圾”。“付之一炬”,既省力也能提升土壤肥力,可谓最便捷、利益最大化的处理方式。

  站在农民兄弟的角度,现实中的不少政策支持、优惠措施、先进技术,更多还只是“看上去很美”。在农村劳动力净流出、农村逐步空心化的当下,种地不易,净收益本身就不高,如果一亩地还得额外花费成本去履行环保责任,确乎难以接受。难怪,当有干部发出“为什么一亩补贴20元你还烧”的疑问时,农民的回答令人深思:“我再给你20元,你把秸秆给我运出去行吗?”

  有研究表明,秸秆焚烧对雾霾的“贡献率”约4%,在特定时段,大规模集中焚烧秸秆是生成雾霾的重要因素。同在一片蓝天下,城市居民渴望清洁空气,因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亟待治理。但同时,农村群众也需要生存和发展,他们的利益也应得到重视。然而,目前处理秸秆的实际成本,很大一部分还是要由农民自己去承担。因此,破解秸秆禁烧难题,理应带入这样的城乡二元语境。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焚烧秸秆问题是在发展中出现的,解决它,也应将其置于农村现代化的宏阔视野中,需要保有过程意识,不能延用“城市思维”“工业思维”,否则便不公平。比方说,城市人丢垃圾只需要找到垃圾桶就可以,因为背后有着庞大而成熟的垃圾运输、分拣、处理系统在支撑。但当农村人处理秸秆时,类似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却存在短板。

  从这个意义出发,治理焚烧秸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禁了之”无法治本,必须正视利益差别。多从技术、补贴上做文章,有步骤地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是不是比强制命令更有效?如果秸秆焚烧一时难以禁绝,结合天气情况有组织地分批焚烧,是不是可以暂时缓解雾霾之困?真正理解农民群众的现实困难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解决,才是破解秸秆禁烧窘境的正确之道。

  小小秸秆,映照着大问题。古人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今天,随着社会利益主体日渐多元,有些做法,在“利民”与“厉民”之间,已经难言泾渭分明。正因此,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不论看起来多小,都是对治理智慧与能力的检验。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