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精选 | 微信素材库微信精选 | 微信素材库

所有文章第461页

保健养生

多久洗一次头好?电吹风吹干有害?靠谱答案是…

15
  多久洗一次头才好?这是困扰许多人的“世纪难题”,大家的频率也真是天差地别:   还有一群人咆哮道:都要秃了哪来的头发洗?!   除了洗头频率,大家可能还关心什么时间洗头好?怎么吹干好?等等等等。   对此,我们特邀陈奇权博士整理了关于洗头的六大迷思,看完你就能安心洗头了。   多久洗一次头才好?   答案:看肤质。   干性皮肤的人,皮脂分泌不足,如果洗...
赞 (2)阅读(4311)评论(1)
美文哲理

深度好文:你回家时的表情,决定全家人的心情

1
1   看过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说的是一对母子都在为上大学的学费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说“我下岗了”;然后,父亲出去找工作总是碰壁,但每天回家,他都笑着说“差不多了”;后来,父亲做工时受了伤,回家依然笑嘻嘻的,说“没事,没事”。最终,一家人就靠着一辆三轮车,攒齐了学费。   为什么进家门那一刻的情绪,有如此大的“威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发现了著名的“...
赞 (43)阅读(8775)评论(2)
微信热文

爸妈,我,我还没上车呢…你们这一届的家长也太不走心

24
有个粗心的爸妈是种什么体验? 下面这位小朋友长大后就能答题了.. 近日,安徽 @蚌埠固镇公安在线 接警称, 有个3岁小孩迷路。 民警调出监控一看惊呆了 一对糊涂父母先后上车回家, 孩子却被“扔”在车后。 妈妈..妈妈… 爸爸…爸爸… 我还没有上车呢… 我一个人走走停停… 这一路上...
赞 (10)阅读(5959)评论(1)
社会时事

公安部门公布110真实报警录音,笑哭了……

  据不完全统计,超过一半110报警是无效或骚扰警情。无效报警不仅妨碍了群众正常报警电话拨入,耽误了警方出警,还浪费了有限的110公共报警服务资源。   一起来听听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报警录音。   请大家珍惜110公共资源,拒绝恶意骚扰电话,让最需要的人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有些事 找这些部门解决 比110更管用、更专业    12345 ...
赞 (1)阅读(6480)评论(1)
美文哲理

你忙吧,不用回我信息了

5
1         今天和朋友小六共进午餐,她说自己最近好像喜欢上了隔壁部门的一个男同事,在公司的酒会上好不容易要到了他的微信。前几天晚上给他发了条信息,到现在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小...
赞 (6)阅读(6817)评论(1)
微信热文

近年来最“长寿”的谣言!希望止于智慧的你

10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在互联网世界 总有一些网络谣言“风生水起” 一度让人“云里雾里” 更可怕的是 这些谣言或死灰复燃,或改头换面 以各种新的“变种”想尽办法忽悠你 比如“智能电表加速” 早在2014年就曾揭穿过它 此后,我们又屡次辟谣 然而最近 电表谣言的变种之一 “拒交电费”又冒出头来 这样明显带有煽动性的谣言 竟又被不少不明真相的童鞋转发扩散 发现了没有...
赞 (3)阅读(3888)评论(1)
微信营销

论春节营销,我只看可口可乐

7
春节味渐浓,春节作为中国独有、人口迁徙最大的节日,向来不缺人和流量,面对拥有巨大流量的春节,品牌主在春节营销上也做足了准备。相比较618、双11等购物狂欢节,品牌们更倾向于以一种传统的人文情怀去感动消费者,比如微信支付推出春运回家短片,戳到不少人的泪点;还有华为的新年广告,很好的诠释了“让孩子去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不少人看了也都觉得暖。 但是更有一些品牌...
赞 (0)阅读(512)评论(0)
美文哲理

深度好文: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

1
1 网上有个热门话题:读了很多书,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评论区,无数人苦恼于读书遗忘,想要追寻答案。其实,读书的意义,就藏在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里。    想起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一对爷孙在河边聊天。孙子问:爷爷,你每天读书,记住多少呢?反正都要忘记,为什么还看?   爷爷慈爱地说:去把装煤的竹篮拿来,去河里打点水。 ...
赞 (32)阅读(6346)评论(1)
保健养生

哈佛医学院教授:器官是这样一步步走向衰老的

7
眼睛看东西模糊不清,爬几层楼梯气喘吁吁,脸上皱纹又多了几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体出现了衰老的迹象。 人体是个有机整体,但每个“零件”各有自己的使用期限,走向衰老的过程有先有后,衰老就是身体器官走向衰竭的过程。 我们综合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一书,采访专家,盘点各个器官的衰老过程,送你一份器官“延时手册”。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
赞 (1)阅读(4979)评论(1)
经验总结

如何在微信里正确地回复“在吗?”这波操作我服!

2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一位不常联系的好友,突然发来单独一条“在吗”,心里不禁一咯噔,脑补出接下来可能进行的一场尬聊,心照不宣地等着对方说出自己的“不情之请”……   经过一番心理建设,终于怀着英勇就义般的心态,小心谨慎地打出“在”并发送。   相信我,你不是一个人在颤抖。以下,我们收集了一些被“在吗”支配的恐惧: 最诡异的是,往往你回应了之后,对方就...
赞 (6)阅读(6197)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