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女装图“背后有哪些历史和文化故事?背揭秘更令人惊叹……

3月7日,人广大女性网友纷纷 “穿”上不同时代的服饰,“历代女装图”刷屏各大社交网络。

其实,这些女装图小到袖口的花纹,大到服饰的剪裁比例,都是按照历史实物精心设计,反复改稿,力求还原历史,这才能真正展现中国历代女性之美。



到底”历代女装图“背后有哪些历史和文化故事?一起来看!

 战国服饰 

战国女性服饰造型是上下一体制的深衣。深衣是在春秋、战国之交开始出现,盛行于战国、西汉时期的交领长服。

从形象资料上看,深衣的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其袖口、衣襟和底摆等部位都有锦缘装饰。其人物造型参考了《龙凤仕女图》及战国时期的人物漆俑等人物形象。

战国女袍上面的纹样来源于江陵马山的龙凤虎纹绣罗禅衣,针法为锁绣,绣线有红棕、棕、黄绿、土黄、橘红、黑、灰等颜色。花纹一侧是一只头顶花冠、双翅张开、足踏小龙的凤鸟;另一侧是一只斑斓猛虎,扑逐大龙,大龙作抵御状。

 汉朝服饰 

出于保暖的需要,汉代人习惯重叠穿衣,领口、袖口逐层显露地“三重衣”式样。这三层袍服领口、袖口等处多有彩色缘边,衣作绣,锦为缘,且逐层显露,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对比。

汉代女性服饰造型参考了帛画中身穿曲裾袍的辛追夫人形象。其袍服袖身宽大,由袖身向袖口呈弧状逐渐上收,在袖端形成一个收敛的袖缘,时称“袪”。袖身宽的部分被称为。又因其形状与牛颈部相似,故又被称为“牛胡”。

汉代女性袍服上的纹样是茱萸纹。茱萸是一种小乔木,香气辛烈,有祛邪辟恶、祝颂长寿的文化象征。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它是中国古代纺织纹样史中第一个能被准确识别的植物纹样。

 魏晋服饰 

魏晋女服承袭秦汉服制,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着裙。

衫者宽博,梁简文帝《小垂手》诗云“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此时的女服流行衣摆垂袿,有的还在身前系蔽膝,两侧缀数条三角形的长飘带,显现出天衣飞扬的潇洒和乘风登仙的气韵。

魏晋女性服饰造型参考了传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神女的服饰造型。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女性流行在盘成的双髻和高髻的两侧垂下一撮头发,被称之“垂髾”或“分髾”。

 唐朝服饰 

唐代女性着装,以小袖短襦和高腰掩乳的长裙最为流行。孟浩然《春情》诗云“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诗中称以女裙之长,可以用裙摆扫散落在地面的梅花。唐代女性服饰造型参考彩绘女陶俑、唐代画家张萱作《捣练图》中的女性形象。

唐代妇女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是这一时期女性形象的典型特征之一。髻是一种实心的发式。初唐时发式,大多作成朵云型。至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日益丰富,有高髻、倭堕髻、低髻、风髻、乌蛮髻、同心髻、花髻、乐游、半翻等髻式。

 宋朝服饰 

与唐朝女子以丰满健硕、英姿飒爽的风格不同,宋朝女子追求的是一种朴素雅致、含而不露而又风情万种的小家碧玉之美。

在宋代女服中,最具特色和流行的款式当属褙子。褙子,也写作“背子”,是一种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的服装。在许多宋代绘画中都能见到。褙子多在衣襟、袖口和两腋侧缝处装饰印金缘饰,时称“领抹”。

宋代女裙时兴“石榴”“千褶”“百迭”等名目。言“千褶”者,为细裥女裙,以五色轻纱为之,周身密打折裥。所谓“百迭”裙者,用料六幅、八幅以致十二幅,中施加细裥,如诗中形容“裙儿细褶如眉皱”。此时也是中国古代簪花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花冠自然也就成为宋代女性的时代标志。

 元朝服饰 

蒙元一代的服饰,既有蒙汉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也有南北地区的造型区别。

元代蒙古女性首服以“罟罟冠”为时代特色。罟罟冠呈圆筒状,宽顶细腰,前面探出,两侧各垂一翅膀状耳饰,顶后翘翠花羽毛数根。宋人李志常在《长春真人西游记》称“其末如鹅鸭,故曰故故。”

袍是元代女子衣服中的主类。袍式多宽大,长可及地,长袖窄口。元代女子的袍主要有大红织锦、吉贝锦、蒙茸、琐里,这些都是贵重的袍式,妃嫔常穿。色彩以红、黄、茶色、胭脂红、鸡冠紫为主。

 明朝服饰 

明代女服流行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有的还在其胸背部织绣有精美纹样的补子。

裙子的颜色,明代初期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明代后期,男女通用的披风流行,女性的披风可与立领袄子搭配,下穿裙子。春秋季,披风穿在立领对襟或斜襟衫子外面,是披风搭配最常见的模式。这些搭配在明清小说中十分常见,如《西游记》中的描述:“只见那黑汉子,穿的是黑绿纻丝袢袄,罩一领鸦青花绫披风,戴一顶乌角软巾。”

 清朝服饰 

氅衣是清代上层女性的便服。一般穿在常袍、衬衣外面,形制为圆领、直身,身长至掩足,露旗鞋的高底。大襟右衽。左右开裾至腋下,顶端都有用绦带、绣边盘饰的如意云头,形成左右对称的形式。双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时呈折叠状,袖长及肘,也可以拆下钉线穿用。袖口内加饰绣工精美的可替换袖头,既方便拆换。

清代女裙形制是马面裙,马面裙由两片相同的裙片组成,穿着时需要将裙腰上的扣子或绳系好。裙的两侧打褶裥,由两边向中间压褶,称“顺风褶”。此间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清末女性开始使用假髻,这是一种用铜丝缠绕做成骨架,上面覆上黑色缎子或纱绒制成的假发,形似“扇形”,放在头顶固定后用头花、流苏、钗等饰品装饰,被称做“旗头”,俗称“大拉翅”

 近现代服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女性流行上袄下裙的着装形式。

女袄多采用右大襟的式样,领、袖、衣摆也多变化。比较讲究的袄,多采用丝绸面料,运用传统装饰工艺制作,形成富有东方风格的民族服装。

在近现代中国女性服装中,最具民族特色且影响最大的服装莫过于旗袍。受西方文化影响,此时期的上海旗袍发生了重大转变。原本宽大的廓型开始变得紧身,能够将东方女性优美的身体曲线表现出来。清代旗袍的封闭性被两侧的高开衩打破。还有的大胆使用透明蕾丝材料搭配里面的衬裙穿着。从服装设计的角度说,这种旗袍运用了很多设计元素,很有创意,被称为 “别裁派”旗袍。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一起体验历代女性之美↓↓↓

  每一个你,都惊艳了时光!

 节日快乐!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ID:rmrbwx),作者:贾玺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教师,制图:巩晗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