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精要 | 刘芃 朱汉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历史园地公众号推出由刘芃、朱汉国主编的《历史学习精要》系列文章,敬请大家关注和期待!诚挚感谢大家对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的支持!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中极其重大的事件。尽管如今苏联已经解体,但是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考察,俄国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地位是不能否定的,它具有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演进的理论认为,生产关系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在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进行变革,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还能够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会继续存在。二十世纪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尚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必须炸毁旧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的地步。那么,十月革命的原因和意义又在哪里呢?

列宁在晚年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遇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列宁的这段论述对于历史地认识十月革命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十月革命不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

俄国的现代化不同与西欧国家,属于传导型现代化。在沙皇政府的主持下,从l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始,俄国以资本主义作为模式,大规模向现代国家转变。沙俄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二十世纪初,俄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兴建起一批工业企业,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垄断组织。

但是,从整体上看,俄国的现代化发展不平衡,不仅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而且其他方面的现代化进展也严重滞后。在整个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较小,俄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农业中保留着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政治上仍然实行沙皇专制统治。这种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正是当时传导型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特点,落后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时,为了富国强兵,往往把工业化放在首要位置,忽视或者不愿意进行其他方面,特别是政治体制的变革。俄国的这种不平衡严重阻碍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广大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专制统治又使人们失去了改革的希望,社会矛盾尖锐,导致了l905年革命。在革命中,沙皇政府被迫让步,同意成立杜马,进行改革。但革命高潮过后召开的杜马形同虚设,农村中进行的土地改革也极其有限,根本无法缓解更无法根本解决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因此,俄国存在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矛盾、资本主义本身包含的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虽然俄国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工人阶级,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但是俄国的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也就是说还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物质条件,它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进一步清除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即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所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加深了俄国已有的矛盾,由此爆发了1917年二月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二月革命后建立的临时政府虽然宣布了言论、结社、出版、集会自由等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但反对进行土地改革,不实行工人群众要求的八小时工作制,坚持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没有能够满足俄国人民“和平、土地、面包”的愿望,也没有起到清除障碍宁虽然认为世界已经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前夜”,提出了进行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世界革命的任务,但是他清醒地看到俄国的落后。列宁指出,只要绝大多数居民还没有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实行”社会主义的目的。因此,作为十月革命纲领的“四月提纲”中没有直接提出建立公有制等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而是限于土地改革、银行国有化、工人监督企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布尔什维克党向人民群众表明,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他们的要求。布尔什维克党的这些具体目标符合俄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并没有明确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没有放弃世界革命的目标,但是比较谨慎,最初实施的政策基本上只限于四月提纲”的内容。然而在国内战争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改变了初期的谨慎做法,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工业上的所有企业国有化、农业上的余粮征集制、分配领域里的实物配给制、管理上的高度集权于国家等,在所有制、经济管理等方面全面社会主义化,结果在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同时,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出现的革命高潮也基本结束。事实表明,不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俄国,还不存在着彻底取消资本主义和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

面对严峻的现实,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总结了经验教训,苏俄迅速进行了调整,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不再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而是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根据俄国落后的实际情况,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允许农民个体经济的存在,允许外国资本经营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国际上,苏俄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方针,也就是承认在以后一定历史时期内资本主义必然存在。新经济政策为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尽管列宁晚年没有能够来得及全面完整地进行总结,但是他进行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以及新经济政策确立和实施的过程也就是对苏俄衽会主义重新认识和定位的过程。十月革命实际上用社会主义方式取代资本主义方式推进俄国的现代化,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列宁逝世后,苏联逐渐建立起斯大林体制,在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的计划经济,由国家用行政手段集中管理经济,政治上强调阶级斗争,实行一党执政,忽视民主与法制,个人崇拜严重。史学界对斯大林体制有各种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它的特征是高度集权。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斯大林体制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对苏联社会主义定位错误,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最终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体制被奉为绝对真理,不容怀疑,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搬斯大林体制,而不管各国实际国情如何。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开始改革,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历史意义,但是赫鲁晓夫仍然强调建设共产主义,改革只是在斯大林体制范围内进行,无非是给农民和企业些许的自主权,国家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做些微调。

赫鲁晓夫之后,苏联更加保守,不仅拒绝改革,而且声称苏联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补,使之更加完善。错误的定位以及采取的相应政策,使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失衡,经济失去活力,缺乏政治民主,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引起人民强烈不满。东欧大多数国家的情况和苏联大同小异。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解体,苏东剧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斯大林体制的恶果。可喜的是,中国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明确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不断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编辑:刘欣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