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收录于话题

#纲要教学设计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你轻松拥有
我精心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

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2.核心素养下的课标解读

⑴唯物史观

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角度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条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评价苏联模式。

⑵时空观念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理清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从中概括十月革命的特点和伟大意义。

⑶史料实证

搜集相关史料,阅读其中隐含的信息,了解列宁主义形成的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从中认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⑷历史解释

创设情境材料,设置合作探究环节,带领学生一步步地分析和理解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反思、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比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两个政策和一个模式。

⑸家国情怀

通过苏(俄)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探索,尤其是苏联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的讲述,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同时,指出苏联模式也存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且日益僵化,这表明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创新是保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灵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内容和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三个子目有两层逻辑关系:一是理论与实践,即列宁主义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二是革命与建设,即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第一子目是高中历史教科书新增的内容,除历史知识,还涉及“列宁主义”的理论概念,旨在深化学生对十月革命的主观条件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第二子目是本课的重点,突出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历史环节,并专设一段概括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三子目涉及的历史知识比较多,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成就和问题都有适当的表述。考虑到第二子目、第三子目的内容与初中历史教科书有一定的重合,建议采用简略叙述历史过程、突出重点内容、加强理论分析的方式处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展示出下列图片:

过渡语: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三幅图片,大家思考一下,这三个人是谁领导了十月革命?

对,列宁。那么,十月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革命胜利后苏联又怎样进行社会主义的实践?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时代呼唤列宁主义列宁主义的形成

1.条件:

⑴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⑵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是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⑶组织上: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⑷思想上: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情境材料,教会学生阅读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的要求。

2.形成的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列宁主义的内容

【深化拓展】为什么说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4.形成的意义

二、列宁主义的实践—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⑴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⑵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合作探究】四月提纲

材料: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四月提纲》

[思考]材料中“革命的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各指什么性质的革命?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革命的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革命的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学生:合作探究、感悟、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倾听,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对展示成果进行点评,最后对答案形成共同的认识。

2.过程

⑴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⑵成立新政权

①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②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影响

【设计意图】十月革命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阐述观点,既方便学生理解与把握知识点,也更能落实核心素养对历史解释能力的要求。

【合作探究】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与获得胜利的条件

三、列宁主义的探索与发展—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理清线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目的

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内容

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作用

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深化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性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

时间

19213

内容

(1)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2)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作用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深化拓展】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3.苏联模式(1928-1991)

背景

(1)1922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19241月,列宁逝世。

措施

(1)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特点

(1)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2)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1)积极性

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②“苏联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概念诠释】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知识归纳】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知识拓展】列宁和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比较

⑴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⑵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归纳法、知识深化拓展法、比较法等方式,多角度诠释这一目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

【情感升华】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教师展示图片,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教材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较多。为了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教师可以以列宁主义为教学主线,按时代呼唤列宁主义—列宁主义的实践—列宁主义的探索与发展进行教材的二次处理。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通过表格归纳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五个要求。由于理论性强,课堂可能会出现沉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激趣”上下功夫。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