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史】三、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

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也就是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范围内的工人运动、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的阶段。列宁出生于1870年4月,他的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为参与刺杀沙皇的行动而被处以绞刑。1887年秋天,列宁到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开除,并遭到流放。在近一年的流放生活中,列宁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1888年9月,结束流放后列宁回到喀山,参加了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哥哥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要改变这个社会仅仅靠密谋和暗杀是不行的,必须组建新的革命组织。


1893年,列宁大学毕业后来到当时俄国的政治中心彼得堡,以做律师助理为掩护整合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建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斗争协会,参加和领导当地的工人运动。


1895年12月,列宁再次被捕。在14个月的狱中生活之后,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时间,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笔名。


1899年,列宁在流放地完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组织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重要性。


1900年2月,列宁结束流放,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欧洲,到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在欧洲各地从事职业革命活动。在德国莱比锡,列宁与马尔托夫合作创办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份机关报《火星报》。在《火星报》周围,很快形成了一大批党的坚强骨干。


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开幕。当大会讨论到“要建立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时,列宁和马尔托夫之间发生了激烈争论。列宁主张要创建一个纪律严明、集中统一的革命政党,而马尔托夫则要建立一个松散的、只要认可党纲就可以加入的组织。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拥护马尔托夫的一派属于少数,被称为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12月,在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之后,列宁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理论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发展。


就在列宁等人为促进俄国工人运动艰苦努力的时候,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揭露这场战争的本质,迎接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列宁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


1916年春天,列宁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一划时代的巨著,系统总结了《资本论》出版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科学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得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结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就是列宁的“一国胜利论”,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发展,激发了各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工人暴动,沙皇退位,成立了由各党派联盟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时也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政权机关。但实际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不想改变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对内镇压民众反抗,对外仍然坚持参加世界大战。


此时,尚在瑞士的列宁深知需要马上回国。费尽周折,1917年4月16日,列宁乘火车到彼得格勒,在火车站广场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反对所谓的临时政府,提出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上9时40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攻打冬宫的炮声,宣告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随着革命形势迅速向全国发展,到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掌握了全国局势。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同年颁布宪法,把国家名称正式定名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经由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经由十月革命,带动了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十多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经由十月革命,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经由十月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变革,迎来了西方相对稳定的发展。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诞生了,但是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还面临着严重的国内外危机。不甘失败的俄国地主和资产阶级组织叛军发动叛乱,英法美日等14个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对社会主义的仇视开始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为了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需要,苏维埃政府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原则,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工业实行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商业国有化;实行劳动义务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在短期内取得战争胜利、捍卫苏维埃政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这样的政策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和过渡性。如果在战争结束以后继续推行,并把它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措施,这就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必然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为了改变这种严峻形势,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制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采取租让制、租赁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改变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废除义务劳动制。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在实践中很快就取得了成效,使苏维埃俄国摆脱了经济政治危机,极大地增强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成立,列宁当选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但此时的列宁已经是重病缠身。他预感到自己生命危在旦夕,迫切地希望用不多的时日对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于是,他向政治局请求,每天给他一定的口授时间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这样,列宁口授完成了《论我国革命》《论合作社》《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等文章和书信,提出和阐发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些被称为“列宁晚年思想”。


尽管列宁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非常短暂,但他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作的深入思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可以说,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次重要尝试和伟大开端。



编   辑:冯   硕

审   核:李思遥

终   审:吉   众

来   源:盘锦微宣讲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