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脉络|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知识梳理】

【要点总结】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组织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思想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确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评价)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2.过程

(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成立新政权

①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②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斗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目的

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体现了政策的战时特点

内容

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作用

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说明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21年3月

内容

(1)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2)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实质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作用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模式

背景

(1)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1月,列宁逝世。

措施

(1)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2)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特点

(1)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2)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1)积极性

①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②“苏联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化

【重点阐释】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列宁):
(1)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饲料粮 之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行配给制。
(2)特点: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
2、新经济政策(1921—1927 列宁)
(1)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的粮食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2)特点:在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从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1)形成原因:
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
②内部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
③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也起到一定作用。
2)特点: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下的计划经济体制。
3)确立过程:经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4)主要表现: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5)评价:
突出成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严重弊端:
①根本弊端: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主要弊端: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片面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⑥逐渐僵化,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不良影响。
总评:这种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成就,后来僵化,其弊端和问题也越来越暴露出来。
4、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
(1)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2)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3)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4)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6)要使轻重工业和农业比例协调发展。
5、唯物史观角度看待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创新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6、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在适用于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建立了不同于第二国际各国政党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溃疡以及必然灭亡的条件,是对马克思主义划时代的贡献
“一国胜利”理论
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这是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
关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
正确分析了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策略,并且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问题
7、时空观念角度分析俄国十月革命
(1)一个过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四个变化”
①建立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②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③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
④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8、多角度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理论角度
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革命道路
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革命性质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公众号快速找到所需资源,点 使用教程
 THE END –

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小编微信:2308690567。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