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这次革命建立了共产主义政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一、十月革命是怎样发生并取得胜利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俄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史称“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垄断资本主义同封建农奴制残余相结合。在20世纪初,俄国工业生产水平已占世界第5位,资本主义生产相当集中,垄断组织已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但俄国资本主义远远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俄国虽然经过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但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4,工农业总产值近六成是农业产值。俄国地主采用的是农奴制的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农业生产技术也很落后。政治上虽建立了“国家杜马”和地方“自治局”,但远远没有动摇沙皇的君主专制制度。俄国阶级关系非常复杂、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存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国内各被压迫民族同大俄罗斯主义的矛盾、世界其他被压迫民族同沙皇帝国主义的矛盾,等等。其中,广大工农大众同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是最主要、最突出的矛盾。俄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面临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之后,出现了“斯托雷平反动时期”,一方面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另一方面沙皇反动统治更加强化,因此农民暴动此起彼伏,工人运动从1910年起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

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沙俄参战。俄军在前线屡战屡败,导致俄国社会状况极度恶化。至1917年3月,先后有1500万人应征入伍,农业失去了近一半的壮劳力,大批土地荒芜,大量牲畜被宰杀以供军需。前线枪炮弹药严重短缺,士兵缺吃少穿,寒冬腊月光着脚在地里偷拔萝卜充饥。士兵罢战反战开小差。俄国统治阶级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广大劳苦大众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在这种背景下,1917年俄历2月23日(公历3月8日)饱经战乱和饥饿的彼得格勒工人高喊“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给我们面包”的口号,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27日,自发的罢工普遍转变为武装起义,愤怒的工人和倒戈反战的士兵一起,攻占了沙皇政府机关。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签署了退位诏书。统治俄罗斯长达304年之久的罗曼诺夫封建王朝被推翻了。这就是二月革命,为十月革命扫清了道路。

二月革命后,由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一时谁也战胜不了谁,力量处于相对均势的状态,俄国成了当时交战国中最自由的国家,但有两个权力中心,代表着当时俄国两大政治势力。以往称为“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但苏维埃内部、布尔什维克党内对时局的特点和革命发展方向认识很不一致。

政治形势发展如此迅速是列宁事先未曾估计到的,得到二月革命消息之后,列宁很快作出新的判断,提出新的方针。4月3日,列宁等俄国政治侨民在事先通过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帕尔乌斯同德国疏通,取得同意后,取道德国经瑞典乘火车返回彼得格勒。当列宁走出车站时,受到几千名工人和士兵的热烈欢迎。第二天,列宁在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其中心思想是提出将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当时党内外大多数人对革命转变毫无思想准备,普列汉诺夫等人甚至指责列宁说“梦话”“胡话”,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列宁的提纲在党的会议上被否决。列宁没有退缩,经反复宣传、解释、说服党内不同意见的同志,新方针终于得到党内多数人的支持。《四月提纲》还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争取革命和平发展的口号。

历史转折关头正确的路线、方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政治形势的发展同时要求革命党及时决断,果敢行动。临时政府决定继续进行战争,广大民众迫切要求的和平、土地、面包一个也没有解决,彻底动摇了民众对它的信任,造成三次政治危机。临时政府为维持其统治欺骗群众,成立了克伦斯基等6名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参加的“联合政府”。这个政府于7月3日出动军队血腥镇压彼得格勒10万工人和士兵的游行。随后又强迫解除工人武装,解散革命组织,逮捕布尔什维克和革命工人,引发了第三次危机。7月14日又成立克伦斯基为首的新的“联合政府”。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把持的全俄中央委员会通过决议,自愿把政权全部交给新的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革命和平发展可能性不存在了。8月底9月初,继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苏维埃通过布尔什维克的决议之后,全国250多个苏维埃拥护布尔什维克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这表明在十月武装起义以前,布尔什维克的主张已获得大多数工农兵的拥护。在这种情况下,10月12日,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武装起义。

10月24日,武装起义开始。列宁化妆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武装起义。25日早,整个首都基本上落到起义者手中;下午起义队伍包围了临时政府最后的据点—冬宫。当晚占领了冬宫,临时政府成员除克伦斯基上午就仓皇逃出首都外,全部被捕,武装起义获得全胜。

正当起义队伍猛攻冬宫的时候,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举行。大会首先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被推翻,一切政权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决定组建第一届工农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就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革命的开端,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展,“凯歌行进”;至1918年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7月,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并公布实施苏俄第一部宪法,宣布国家政权属于劳动人民,建立消灭人剥削人制度的社会主义社会,确立实行公有制;建立全民所有制和按劳分配等制度,以根本法的形式总结和肯定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在十月革命问题上,有过“偶然发生”“轻易取胜”的看法。诚然,就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而言,总共才死了6人,伤了50来人,似乎有些“轻易”。但十月革命胜利后很快就是三年国内战争,大片国土曾陷敌手,500万红军浴血奋战,才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可见建立和巩固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斗争是何等艰难。上述历史说明,革命发生绝非“偶然”,取胜何谈“轻易”。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以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斗争取得的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布尔什维克党革命事业的胜利,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的胜利。

俄罗斯有一个优良的民族传统,一代一代的先进的人物在各个历史时代总是不屈不挠地寻求国家发展的道路。在19世纪下半期,他们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逝世这一年,俄国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建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劳动解放社,开始翻译、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

从这时候起到十月革命的胜利,长达30余年;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1898年)到十月革命也将近20年。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列宁这样一位共产党人公认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一位改变人类历史走向的历史巨人。

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一场伟大革命,布尔什维克党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主义就是列宁主义。这些几乎是不必证明的。但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有人认为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脉相承的。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继承和重大发展。这个继承和发展,体现在其根据时代的新特点和俄国的具体国情,创立了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的革命理论和新的革命策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

熟悉俄国政治的列宁,深知俄国革命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政治领导集团,“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是其名言。列宁为建设一个新型的共产主义政党,在同经济派、孟什维克等派别的争论中,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在《怎么办?》中,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对实践运动的指导作用,“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312页)。列宁根据俄国没有政治自由的情况,强调党必须实行严格集中制,而不是松散的群众团体;但这个“集中制”是民主集中制,而不是“官僚集中制”;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他阐明了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举行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民主专政,坚持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路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都出现新的形势。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阐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是垄断,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在对帝国主义的长期研究中,列宁发现并论证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改变了“共同胜利”说,得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的结论。“一国胜利”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它指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据和前景,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准备和指南(《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367页、第28卷第88页)。

对于帝国主义战争采取什么行动方针,关系革命成败。当时欧洲许多社会民主党都支持本国政府参加帝国主义战争,提出“保卫祖国”的口号。列宁根据对革命形势的判断和“工人无祖国”的理念,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大好时机,他强烈批判导致各国工人之间互相残杀的社会沙文主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的策略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就是根据这个行动方针取得革命胜利的。

提出和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为了保证对前线军人和工人的供应,实行以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工商业全盘国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或称军事共产主义)政策,造成内战结束后以“到处是农民暴动”为突出特征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果断及时地转向实行以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把商业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中心环节,允许国家调节下的贸易自由,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政策。这一政策否定了仅靠革命热情、用国家法令直接过渡到那时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做法,说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布尔什维克党摆脱了一次严重的执政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以上陈述的“四新”(新型党组织、新革命理论、新的策略口号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和俄国革命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武装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内容,也是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观条件。而十月革命的胜利自然还有其特定的客观历史环境。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俄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烈;统治阶级的软弱和动摇性、反动性;世界帝国主义忙于厮杀,无暇顾及俄国革命。这些是革命迅速取胜的客观条件。

对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质疑,一个重要根据便是说俄国不具备“客观物质条件”。列宁何尝不承认这个“条件”呢?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不从当时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一句空话,只能教条式地坚持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如同列宁所指出的,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一点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不知道马克思说“在革命时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其实,即使是马克思的原意,也没有肯定只有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条件“业已成熟”的国家才有资格实行革命。“物质条件正形成过程中”的呢?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是基础,非唯一的决定因素。他们的理论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论”。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是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资产阶级软弱、动摇,工人阶级人数少却有强烈革命精神,又有长期受马克思主义熏陶和教育的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这些“条件”是西欧国家当年资产阶级革命所不具备的。当时俄国这个政治“最自由”又最混乱、动荡的国家,出路何在?谁给这个国家指明发展方向?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该不该勇敢出击?列宁的想法很明确:先上战场,再见分晓!“条件不具备”,那就先争取夺取政权,然后在先进制度的基础上再去赶上欧洲文明!如果面临当时的形势,畏首畏尾,待在书斋里设计好“革命”,不敢探索,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再来举行革命,那又将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否定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还有一个论据,似乎列宁主义只是讲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这个看法同斯大林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有关(《斯大林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页)。列宁主义的中心问题当然是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即革命和专政问题,但把列宁主义局限在这个框架内是不合乎实际的。实际上,列宁主义的实质也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一样的,讲的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但二者面临的对象和任务是不同的。马克思主要针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问题,而列宁所处国度革命对象是封建贵族地主和俄国资产阶级两个敌对势力。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二者革命最终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只是革命的任务更加复杂和繁重。

其实,用现在常用的话说,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也都可以说是“人民中心”主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确实想缩短革命的行程,缩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细读列宁著作可以看出,其目的就是使人民(包括农民)少受剥削。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总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追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十月革命要解决的是广大工农兵的和平、土地、面包三大件。十月革命胜利根本原因也在此。转向新经济政策,也是及时地满足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强烈要求和愿望(黄宗良:《从民主民生问题看苏联政权之得失》、《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3—126页)。所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不是少数人“密谋”“政变”取得的,而是人民的胜利,不是“历史的误会”,而是历史的选择。

  

三、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定位

 

历史告诉我们,评价某一政权的历史遗产,不能仅仅依据这个政权的存废。它们的历史“遗产”,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包括物质的—如制度、保留下来的实物,精神的—如传统、思想观念等)方面。

谈到十月革命及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人们或许会说,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了,还谈什么历史意义?这当然不能说毫无理由。问题在于苏联的解体与作为革命和苏维埃共和国的灵魂、指南—列宁主义是何关系?概括地说,苏共丧权、苏联解体正是后来主政者逐步离弃列宁主义的恶果,是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时具有的三大优势(即由于代表民众的根本利益,有了比较厚重和稳固的执政基础;布尔什维克党强调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强调党的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铁的纪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则同新时代俄国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维护党的本色)逐步丧失,形成脱离人民、落后于时代和俄国社会的发展、变成了一个追求执政阶层利益的政治集团,即官僚特权阶层的结果(黄宗良、项佐涛:“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列宁和列宁主义若干重要问题研究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年第2期)。

这当然不是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及其初步形成的政治经济体系及其理论是完美无缺的。比如说,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作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显然就是没有估计到它还存在自我调节和发展的“生命力”,与此相关的就是对革命发展进程估计过快,认为世界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已经为期不远了;再如提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9页)。这个观点也导致维护政权中的过激措施和行动。

我们没有必要回避革命领袖和“政党”在历史上的失误,因为总结历史教训是为了把历史推向前进,但是评价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也不能要求他是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白璧无瑕的“圣人”。这种“圣人”古今中外几千年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我们也不能否认革命中造成的某些伤害和破坏,但是一场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当一个国家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政治对话和谈判来协调利益、缓和乃至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在你死我活的严酷阶级斗争中,确实不可能是“文质彬彬”的“绘画绣花”的美妙乐章。

人们需要的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推动社会发展;人们更需要的是努力分清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什么是可以避免的,为什么没有避免得了。人们还需要努力掂量,比较革命带来的社会历史进步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由布尔什维克党这个共产主义政党执政、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真正史无前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斯大林说这是“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对的。以此为开端,30多年之后又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虽然发生了苏东剧变,人民要当家作主人,已成为世界性的强大的社会潮流,即使在“非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理念的历史性进步及其社会成果也是不能低估的。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从根本上说,是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列宁提出的先夺取政权,然后在苏维埃先进制度的基础上赶上西欧文明,讲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强调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发展经济的目标。“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或苏维埃政权+西方文明成果)等于社会主义是其著名公式。在列宁心中,现代文明社会当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我们现在也不能由于苏联的解体而看不到苏俄共产党人探索这条道路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可以说是列宁开创的这条道路的继续和发展。

十月革命的胜利还直接推动了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立了一条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线,使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布尔什维克党主导建立了共产国际,制定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路线和策略,推动了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帮助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帮助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短短的几年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战略问题上作出了明确的选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黄宗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顾问)



责任编辑:吕红娟

微信编辑:孙   洁

欢迎关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解疑释惑·切磋交流·探索创新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