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二十六周年


邓小平逝世
二十六周年纪念日








在今天中国人的记忆里,邓小平始终是一位老人的模样。他以73岁的高龄开辟一个时代,为一个民族创造一个年轻的未来……老人创造奇迹,必有奇迹般的胸怀。这个胸怀,就是年轻。邓小平年轻的胸怀来自何处,来自他坎坎坷坷的经历,来自他三落三起的传奇。于是,永远年轻的邓小平,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从不为历史的包袱所累,善于以干脆而又巧妙的方式结束过去。卸下了历史的包袱,中国以从没有过的轻快步伐迈向未来。


长征前后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5岁入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初到苏联学习。


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

—九三一年夏,经中共中央批准,邓小平前往以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到任后,迅速为前一时期经受过冤屈的干部和群众平反,召开了全县苏维埃代表大会,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局面大为改观。一九三二年冬,他调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领导会昌、寻乌、安远三县的工作。半年后,又调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



1938年·抗日战争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的侵略战争。为了全民族的利益,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按照双方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邓小平先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不久调一二九师任政治委员,师长是刘伯承。一二九师深入日本侵略军占领区的后方,以太行山为中心,依托山区,向平原发展。太行山古称“天下之脊”,纵贯晋冀豫三省边界,山高势险,易守难攻,在华北素为兵家必争之地。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部在太行山站稳脚跟后,分兵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很快就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报据地。


1942年·艰苦抗战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各抗日根据地日益困难,中共中央指示各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部队加强了战斗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终于度过了最为艰苦的两年。毛泽东曾经专门表扬了晋冀鲁豫边区的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


改革开放

1949年9月,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和刘伯承率部向西南进军,占领了云、贵、川、西康诸省,参加领导了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实现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根据他的思想,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他指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设计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并且提出,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标准,不断开拓新局面。他大力支持和推动农村改革,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他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要实行战略性转变,提出要把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已于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也将在1999年底回归中国。他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发生政治风波,党和政府在他和其他老同志坚决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从而经受住严重的考验,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和稳定。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了最后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他起了关键的作用。退休以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1992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一些重大问题。以这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同志逝世26年来,中国的改革持续推进,国内外形势在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具有永恒的研究价值与长久的现实意义。越是原初的,越是具有本真直接的问题意识,越是具有洞悉要害的战略视野,越是具有明晰明快的表述风格,越是具有反哺归真的理论境界,越是让人具有朴朴素素的亲切感,越是带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巨大力量!未来在很多方面可以超越过去,但未来在很多方面也源自过去,永远会被过去所塑造。斯人已逝,理论长存,伟业长存!

END

文章内容来源于央视网和人民网

 ■文案|朱华宇

 ■排版|刘   一

 ■责编|王   水

 ■监制|卢韬丞

 ■校审|徐冬影

  科协宣传部出品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