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SCI论文发表数量全球第一!两个指标背后,中国有个“小目标”

你知道吗?
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2.44%,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目前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处于什么水平?
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的提升代表什么?
基础科研领域,我们的原创能力是强还是弱?
中科院原院长、中科院院士白春礼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SCI论文发表数量全球第一!两个指标背后,中国有个“小目标”
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SCI论文发表数量全球第一!两个指标背后,中国有个“小目标”
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现状



“原来我们大部分是跟踪,现在处于跟踪向并行转变的过程中,个别的领域是领跑。”——白春礼
 
“人造太阳”首次发电、“墨子号”发射升空,量子计算机“九章”等等,这些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不仅振奋了国人的信心,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做支撑。
 
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SCI论文发表数量全球第一!两个指标背后,中国有个“小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家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中国科技创新实力也在逐年跃升。然而,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白春礼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证明。第一个是专利申请量,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PCT专利的申请量都居于全球首位。第二个则是通过衡量基础研究的指标——SCI论文的发表数量,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经连续10年居于世界第二位。
 
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SCI论文发表数量全球第一!两个指标背后,中国有个“小目标”
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第一梯队还是有差距。虽然中国发表SCI论文数量排名靠前,但是引用情况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的创新能力已经排在第十二位,但与中国的经济体量相比,还是不相称的。
 
白春礼说,从国家的整个科技发展规划来看,目标是2035年进入创新国家的前列,到2050年建成科技强国。
 
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SCI论文发表数量全球第一!两个指标背后,中国有个“小目标”
“卡脖子”的根源是什么?


“‘卡脖子’的根源是底层的、基础性的东西没有搞清楚。”——白春礼
 
什么是“卡脖子”?这个词多用来比喻抓住对方的要害之处。


那“卡脖子”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白春礼认为,很多“卡脖子”技术,往往在基础研究阶段就申请了专利,因此该技术的基本理论、发现的规律、工艺、规范性等等,在那个时候就进行了专利保护。如果源头没搞清楚,“卡脖子”的技术就会出现。
 
例如飞机、高铁、汽车等等都需要轴承,中国制造轴承的能力在世界前列,但是高端轴承的钢材却需要进口,这是为什么呢?
 
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SCI论文发表数量全球第一!两个指标背后,中国有个“小目标”
白春礼解释道,原材料一直需要进口,是因为钢材本身达不到质量要求,这背后有很多基础科学问题。我们知道加稀土能提升钢的耐磨度,提升在极端条件下它的稳定性,但是怎么加?加多少?加了以后材料的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都需要基础研究的积累,这才是我们被“卡脖子”的根源。
 
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SCI论文发表数量全球第一!两个指标背后,中国有个“小目标”
基础科研应该聚焦眼下还是放眼未来?


“最初定的科学目标和最后所产出的重大成果,往往是不一致的。‘种瓜得豆’,在科学研究中比比皆是。”——白春礼
 
基础研究常常有两种导向,一种是好奇心驱动的,另一种则是以应用为导向。
 
好奇心和兴趣驱动带来的基础研究,研究的人起初并不知道自己的研究将来会带来什么,但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有可能会催发出一些造福人类的技术或药物。
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刘颖教授对此很有感触,她表示人类熟知的重大疾病的成药,很多都不是在开始就计划好的。例如201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科学家本恕佑,他多年都在研究人身体内的一个免疫细胞——T细胞,他好奇这个免疫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蛋白在干什么?经过多年的研究,大家才开始意识到,是不是可以通过它来治疗肿瘤。
 
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SCI论文发表数量全球第一!两个指标背后,中国有个“小目标”
另一种基础研究则是以应用为导向,从生产实践中来。比如我们国家“卡脖子”的东西,光刻机、轴承钢等等,这些问题带来了很多需要研究的方向。
 
白春礼认为,国家的科研机构应该更侧重以应用为导向做科研,要着重解决国计民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学校培养人才方面,可以尝试更多自由探索的项目,来做一些着眼未来的基础技术研究。
 
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SCI论文发表数量全球第一!两个指标背后,中国有个“小目标”
科技创新的魅力在于永无止境,它永远都推动着你去追求真理。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