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肺癌晚期病人,能长期生存了!新疗法把肺癌变成慢病!

本文专家:
陈  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0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庄  武,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主任、教授
周向东,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教授
(按姓氏拼音排序)

一听到晚期肺癌、转移性肺癌,很多人觉得求生无望,实际上有越来越多的晚期肺癌患者,也能够获得长生存期。

三位晚期肺癌患者

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2013年我曾接诊一位51岁女患者刘丽(化名),因为间断性胸痛就医,做CT、穿刺后确诊肺癌。”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周向东教授表示,“诊断肺癌以后要看分期,患者全身PET-CT显示右肺病灶有2.4×2.8厘米。虽然肿瘤不算大,但有广泛淋巴结转移,最后诊断为3B期的晚期肺腺癌,而且基因检测提示EGFR 基因19缺失突变,因此我们推荐她用靶向药物。但当时患者没有接受,做了两周期化疗后肿瘤没有缩小,这时她才同意用靶向药物。用了一代药物一个月后复查CT,病灶明显缩小为1.5×1.8厘米;又用药一个月,病灶缩小到1.6×1.0厘米。2014年原发灶曾加做过伽马刀放疗,此后患者一直用靶向药,到今年2月份生存期就满8年了,情况非常稳定,还回到了律师工作岗位。”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0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陈雄教授也讲述了一个长生存期患者的案例。“2014年,60岁的患者张平(化名)查出肺癌后做了手术。但手术后一个月复查,又有病灶出现。做基因检测发现,他也是EGFR突变。”陈雄教授表示,“针对这样一个复发转移性的肺癌,当时没有什么好办法。幸运地是,这个患者符合ARCHER 1050研究筛选条件,入组了实验组,口服靶向药物达可替尼。后复查发现病灶全部消失。持续到目前为止患者还在用药,已经超过6年时间,现在每半年定期随访,一直很稳定。”

相比前两个病例,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主任庄武教授分享了一位更加年轻的肺癌患者的经历:“我们十年前接诊了一位37岁男性肺癌患者李明(化名),他从事银行工作,没有吸烟,因为咳嗽来就诊,影像学检查显示肺癌,并已双肺转移。考虑到他年轻、不吸烟、父亲有肺癌,我们给他做了基因检测,发现是EGFR基因突变,就用了靶向药物治疗。虽然后来患者出现了耐药和疾病进展,但结合化疗后肺部肿瘤明显缩小。到现在近十年时间,患者病情控制得很不错,生活质量非常好,目前也在正常工作。”

这三位都是获得长生存期的晚期肺癌患者,都被查出有EGFR基因突变,经过靶向治疗后获益。靶向治疗,正如瞄准特定基因突变肺癌的“狙击枪”,一击即中。

这类肺癌晚期病人,能长期生存了!新疗法把肺癌变成慢病!

资料图

基因突变常见于三类肺癌患者

女性、腺癌、不吸烟者

肺癌患者中存在基因突变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目前来看,肺腺癌里70%-80%驱动基因我们已经发现,亚洲人群最常见的就是EGFR突变。”庄武教授介绍,“EGFR突变最常见的是女性、腺癌、不吸烟的患者,这跟传统认为肺癌患者具有的老年、吸烟等特征不同。”

在发病特点方面,目前来看基因突变肺癌和普通肺癌差别不是特别大。但容易出现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会有一些特点:

1. 首先,是小病灶大转移,原发灶可能比较小,但是已经出现远端转移;

2. 其次,临床表现不仅集中在肺部,主要跟病灶有关,病灶出现在哪里可能就有相应的症状,像骨转移导致的下肢无力、腰背酸痛,脑转移导致的头晕、恶心呕吐、偏瘫。

“所以我们收到的很多患者是从骨科或神经内科转过来的,可能是患者出现偏瘫跑到神经内科,出现骨折跑到骨科,请我们会诊发现的。预防肺癌,不管有没有基因突变,都应该定期规范体验,早发现才是比较好的预防方式。”陈雄教授说。

如何找出基因突变肺癌患者?

做个基因检测!

既然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没有特异性的症状表现,如何从众多肺癌患者中找到他们呢?

“患者来到后,第一步就是先确诊,根据患者的拍片情况,病灶比较小、靠近周边的可以通过经皮肺穿刺确诊,如果是中央型肺癌,就需要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确诊肺癌病理类型,是小细胞肺癌还是非小细胞肺癌。”周向东教授介绍,“确诊以后,我们会建议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做一个基因检测,并且应该覆盖整个驱动基因。当然,还要确认患者是早期肺癌还是中期、晚期肺癌,根据具体情况再选择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目前来看,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国内外指南推荐做基因检测。陈雄教授表示,“基因检测的结果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是有指导作用的。如果不做检测,而是随意给患者用上免疫治疗等方案,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可能会迅速进展,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所以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必须要做基因检测。就像患者张平,棘手的复发转移性肺癌,幸好做了基因检测,又有靶向药物可用,这才收获了病灶清除、病情长期稳定的好结果。”

面对这类基因突变的肺癌,

新药延长生存期!

对于前面提到的三位患者来说,他们虽然不幸患上肺癌,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他们都检测出有明确的EGFR基因突变,可以“对症下药”,非常有利于病情的控制。面对我国发病率较高的EGFR突变肺癌,现在已有多种药物和方案可以选择。“目前有一代、二代、三代多款EGFR突变靶向药物,临床上可选择的药物较多,如何排兵布阵才能获得最理想的生存获益,这个是我们广大临床医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庄武教授说。

据201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发布的数据,一代EGFR肺癌靶向药治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26.8个月,而二代药物则是34.1个月,提高了半年多。

“接下来第二年,在2019 ESMO Asia会议公布的亚洲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中,二代药物较一代药物的中位总生存期(OS)延长了8.6个月。”庄武教授表示。

总生存期,是医患追逐的最大目标,让患者活得更长才是王道。从本文三个患者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他们患病后积极采纳医生的建议,及时按照医生调整的治疗方案执行,都获得了令人欣喜的长生存期,甚至都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生活质量获得大大提升。医生们对这类患者的印象也格外深刻,并发自内心地替他们高兴。这样的范例,充分体现了医患的互信互助,也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整体来讲,目前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可供选择的药物和方案较多,我们会根据患者的肿瘤负荷、体力状态、突变状况,甚至医保情况,个体化地为患者制定诊疗策略。”陈雄教授说,“虽然在精准这方面我们已经走得非常靠前了,但是还要再精准、再细分,让患者更多获益。”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