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而团结奋斗(二〇二二年十月十六曰)中

全国工商联成立于1953年,是党领导的以非公经济为主体,具有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界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是全国工商联直属行业商会之一,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烘焙行业展会开创者。“为中国烘焙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为中国人民高质量生活添彩是我们的使命成为全球烘焙业最佳商会是我们的愿景。我们将始终以“修身挈行,服务会员的价值观推动行业发展,为中国烘焙事业贡献力量。

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 使命任务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 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 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 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 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 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 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 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 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 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 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 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 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 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 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 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 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 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 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 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 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 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 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 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 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 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 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 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 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 类文明新形态。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 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 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 自强,进人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 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 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 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 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 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 台阶,中等收人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 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 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 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 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 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 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 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 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 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 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 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 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 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 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 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 作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 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人发展,国际 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 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 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 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 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 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 进人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 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 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 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 众一心、共克时艰的镑礴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 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 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 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 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 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人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 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 效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 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 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 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同志们!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 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 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全党必须坚定信 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 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 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 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 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 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 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 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 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 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 增长。

(一)构建尚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 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 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 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 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 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 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 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 化服务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 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 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 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 増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 的关键作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 政转移支付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 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人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 性风险底线。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 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 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二)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 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 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 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 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 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 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推动战略 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 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 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 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 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 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 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 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 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 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 政同责,牢牢守住十/V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 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 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 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増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 贫攻坚成果,増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 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 村。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 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 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 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 愿有偿转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 体系。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 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 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 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 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 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健 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推进以人为 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 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 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 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发展海洋经 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 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 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 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 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 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合理缩减外资准人负面清单, 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 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 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 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 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有序推进人民币国 际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 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 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 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 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 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 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 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 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 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 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统筹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 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 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 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 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 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 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二)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 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 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 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 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 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 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 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 大多元化科技投人,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 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 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 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三)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 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 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 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 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 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 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人效能, 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 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 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 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深度融合。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 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 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 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 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 献、服务人民。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 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 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 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 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 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 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 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 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 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 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 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我们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 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 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 局面。

(一)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我国 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拓展民主 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支 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 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支持 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 权、任免权,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 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 威。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 众的联系。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 层立法联系点。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 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 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二) 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 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 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推 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 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 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 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 设,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 水平,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 机制。

(三) 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 主的重要体现。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 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 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 育、自我监督的实效。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 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 事务和公益事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 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 合法权益。

(四)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爰国统一战线。人心是最 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 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 干。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 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更 好履行职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 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 团结进步事业。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 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 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 领。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 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 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 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 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 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 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 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 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 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 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 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 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 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 发展、保障善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 效性。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 策、依法决策,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

(二)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 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 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 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深 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 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 力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 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

(三) 严格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 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 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 义。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 制机制。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加 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四)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 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 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 遵守者、坚定桿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 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 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 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 会蔚然成风。

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 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 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 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 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 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 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 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 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 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 良好网络生态。

(二)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 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 深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 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 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 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法治建设、融人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三)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 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 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 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 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 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 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 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 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 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 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 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 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 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 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 建设体育强国。

(五)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 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 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 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 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 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九、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 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 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 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 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人群众、深人基层,采取更多惠 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髙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 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完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 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 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 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人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人群 众要素收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 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 制度,规范收人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 收人,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人。引导、支持有意愿 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二)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 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 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 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 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 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 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终身职业技 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促进创业 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 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 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权益保障。

(三)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 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 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 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 柱养老保险体系。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扩大社 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基本i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 统筹。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 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 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 险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 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 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 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房子是用 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 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 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 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 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 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 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 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 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 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 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 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中 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 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 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深人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 健康生活方式。

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 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 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 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一)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 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 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 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 利用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 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 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 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 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 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 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三)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 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 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 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 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集体 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 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建立生态产 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安全 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四)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 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 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 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 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 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 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 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 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 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来源: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

推荐阅读,点击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