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3】学业水平考试之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

  1.经济:俄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3.俄国革命力量强大

  4.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

  5.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主要经过

  1《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2.七月流血事件——教育了人民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11月6日—7日)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寻求解放的道路。

  启示: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

  4.评价:

  ①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4.作用:

  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②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5.实质

  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6.“新”的含义

  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7.特点:

  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斯大林模式

  形成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主要表现

  1.经济方面

  ①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推行单一的公有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

  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作用

  1.积极方面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方面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④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⑤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评价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经验教训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改革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主要改革活动

  ㈠.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

  2.措施:

  首先从农业开始:调整农业政策,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3.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但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一次局部调整,改革失败。

  ㈡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内容:

  将工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国营企业中推行一系列改革

  3.评价

  ①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

  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停滞

  ㈢戈尔巴乔夫改革

  1.方针:

  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2.措施: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3.结局: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4.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①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制度建立后,还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

  ②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④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

  ⑤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更高的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

  ⑥我们要借鉴苏联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但社会主义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

  认识:

  ①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必须从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大力改革生产关系,改革经济体制

  ③必须建设政治文明,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

  ④必须坚持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抵制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影响,以避免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挫折的类似情况发生。

  教训:

  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要从国情出发;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经济政策经历的变化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1.变化:

  由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到戈尔巴乔夫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对计划管理和整个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改革。

  2.启示:

  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等。

往期精彩回顾

一线到底,高中历史超全时间轴高清版,知识点没串起来的还等什么,速收!

文综250+的答题攻略,文科生趁寒假速练起来!

高考历史神助攻!超全的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古/近/现代史)附历史记忆口诀!

2018高考大纲文综试卷示例及备考建议!附吃透课本的三大关键方法!

怎么背书才可以过目不忘?学霸都在用这个方法!

|标签:学业水平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平台:高考历史 ID:gkls100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