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条件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它是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4)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5)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2、形成:
   1903年,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帝国主义是“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
1、原因:
(1)二月革命后(1917.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工兵代表苏维埃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改革,但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3)《四月提纲》的提出:
  1917年4月,列宁提出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2、时间: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
3、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举行
(1)时间:1917年11月8日
(2)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
(3)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结果: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4、性质:
  世界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5、意义:
(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2)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4)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5)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6、苏联的建立(1922.12–1991.12)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统治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17.10—1924.1)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夏—1921.3)
★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 目的:集中力量保证战争的胜利。
★ 最重要举措:实行余粮收集制。
★ 余粮收集制的作用
①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3—1928)
(1)开始时间:1921年3月。
(2)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 措施
(1)农业方面:
    ①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②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2)工业方面:
     ①允许私人企业有一定的发展;
     ②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 特点:
(1)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3)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
★ 影响:
   稳定和恢复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
(1)1922年苏联建立。
(2)1924年列宁逝世。
2、成果
(1)实施“工业化”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2)实施“农业集体化”(改造生产关系)。
3、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
(2)政治:高度集权。
(3)影响
①积极
     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弊端: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