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光在,亮在,人在


世界永远在变,记者总在热点之上颠簸,但记者之所以为记者,就在于其始终以赤子之心,扛起新闻专业主义,勾勒真相、描摹正义。


 新京报记者正在对黑砖窑调查取证。


文 |  新京报编辑部


正如唯有爱不可辜负,唯有时间不会爽约。在2018年11月8日这一天,我们迎来第19个记者节。


在时间的河面下,此时与彼时似乎没太大差别,它们终将化为“昨天,今天,明天”;但在意义的维度上,这个日子却又如此不同,因为——她是记者的节日。


庆祝记者节,不是庆祝一个空洞的节点,不是对着某个职业胡乱感怀。当媒体大环境呈现前所未有之变局,传统媒体于夹缝中转型,新媒体千帆竞发,媒体边界扩充,记者涵义拓延,如何庆祝记者节,注定会被打量被凝视。


今昔对照,总会让记者节被悲情化渲染笼罩——时在变事也在变,如记者收入不再优厚,社会地位不再那么崇高,“无冕之王”的称呼,也像是顾影之后的自我慰藉。


这些是事实,但未免有些离题:我们庆祝记者节,庆祝的究竟是什么?或有致敬,或为打捞认同,但最终一定指向新闻专业主义的鞭策——记者真正的尊严,本源于斯。


专业娴熟的操作手法,厚积薄发的知识积累,是对每个记者最基础的专业要求。尤其是在自媒体蜂拥而起的今天,“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似乎总被提及,“媒体”的概念与格局正在发生大变革,新闻专业主义显得愈发稀缺与重要。


数据显示,如今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已超过2000万,自媒体上的内容创作者亦高达千万。很多自媒体不是专业媒体,写作者也并非正规记者,但他们也在场,也在记录事实、臧否时事、索引真相。


但在媒体发展的转型期,新媒体鱼龙混杂,传统机构媒体也遭遇挑战:新技术驱动之下,媒体生存环境突变,新闻生产周期骤然缩短,机遇与风险并存,探索与迷茫兼有,所以记者们难免心浮气躁,或心猿意马,如何安身立命,萦绕于心头。


 2012年11月5日,北京,延庆发生严重雪灾,新京报记者陈杰走在隧道里,被迎面的大风吹得睁不开眼睛。摄影 / 周岗峰


这样的光景之下,记者该怎么抉择,又该坚守些什么?


不必赘言,无需隐匿,该抉择的,该坚守的,仍是新闻专业主义——自媒体的内容创业者不是“持证”记者,但要拿稳手中的键盘,以传递事实、表达真实为担当;传统机构媒体记者,或许若有所思,或许有过动摇,但同样应心怀理想与追求,以专业与良知撑起社会脊梁。


可能每一个记者都有过梦圆的欢欣,也有过梦碎的痛苦,一个真记者,从来不会因为一时之变放弃对专业主义的坚守。而有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加持,不论是传统媒体记者,还是自媒体的内容创作者,都能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一份光和热。


世界永远在变,记者总在热点之上颠簸,但记者之所以为记者,就在于其始终以赤子之心,扛起新闻专业主义,勾勒真相、描摹正义。时间会给记者以尊严,但这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必也涂抹着新闻专业主义的油彩。


在舆情混沌的当下,做新闻做内容,无法免于质疑与攻讦,但时间会为一切丈量,被文字或镜头背书的事实真相,也会为记录者背书。这便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


在变局中坚守,在坚守中秉持公义,记者身上的光亮,将永不褪色。


编辑:仲鸣  校对:郭利琴


推荐阅读:


超标300倍劣质油,怎就大摇大摆“上路”了丨新京报快评

美国中期选举结束: “群雄逐鹿”加剧特朗普危机感丨新京报专栏

音集协下架6000多首KTV歌曲,何不“合作共赢”丨新京报快评

“酸碱体质”创始人判赔1亿美元,多少“神疗法”待清理丨新京报快评

土地管理法或将下月审议,“土地财政”还靠得住吗丨新京报专栏


“好新闻,无止境”,应时间之约,新京报APP面世了。这是一个值得跟某信某音并排而立的APP,这是你最不可略过的媒体之一,欢迎下载和关注。

附赠发刊词一篇,也请笑纳:因为理想,让新闻更好地抵达远方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