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学习练就好声音!
元宵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除了强调“阖家团聚”外,元宵节还同样强调“普天同庆”,其热闹程度堪称中华民族“狂欢节”。
今天,跟大家分享描写元宵节的佳作,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喜气、祥和的节日氛围吧!
《北京的春节》(节选)
作者:老舍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故乡的元宵节》(节选)
作者:汪曾祺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元宵节的灯是小百科全书》(节选)
作者:肖复兴
在老北京,灯节在街巷里,在平民百姓之间,方才会有“闹花灯”的那种“闹”劲儿。那时候,前门和琉璃厂一带,最为辉煌。清竹枝词里,“细马轻车巷陌腾,好春又是一番增,今宵闲煞团圆月,多少游人只看灯。”说的是那时候的盛况。即便在小胡同里,在四合院里,小孩子们也会提着走马灯、气死风(一种简单的圆形灯笼,说它“气死风”,是因为提着它怎么跑,风也吹不灭),或者小橘灯,绕世界跑。现在,灯节已经萎缩进了公园或电视里了,即使街巷、高楼大厦和商家店铺前,可以看见灯,却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无法和《京都风物志》中所列举的那些琳琅满目的灯相比了。对于元宵节的灯,我们的想象力似乎在退化,元宵节的味道也随之只剩下了元宵的一种味道。
小时候,我家住前门楼子东边的西打磨厂胡同,元宵节之夜,是灯火热烈的地方之一。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这条老街,还看见我们大院大门口房檐上专门挂灯的粗粗的铁钩子。那时候的元宵节,一胡同的各家院子前都会挂起各式各样的灯,溢彩流光,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如今,顺着老街望去,一排院子灰色鱼鳞瓦的房檐下,一溜儿生锈的铁钩子,间隔半米左右排列在那儿,弯弯翘着老式古朴的造型。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它们依然还在,灯却不会再挂起来了。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被日子渐渐遗忘,被我们自己的手渐渐丢弃。
《又见元宵节》
作者:大漠雄鹰
打开三月的门
你披一袭春风走来
那满天绽放的烟花
是你迷人的微笑吗
你是烟花托起的月亮
人潮为你而来
那满街手拉手的花灯
是你送给孩子们最甜美的梦呵
孔明灯张开童年的翅膀
星星打开梦幻家园
牵手一万颗心愿
是谁打开了月光宝盒
幸福之光溢满了夜的眼睛
有多少精彩为你而来
有多少美丽倾巢而出
今宵是谁多情
百合花沿着你羞红的心事,已悄然启程
梦想撑一叶春天的小船,正踏浪而行
《元宵节,思念的身影》
作者:静水流深
高悬的明眸点燃万盏团聚的心灯
许多童年的灯迷
永远萦绕在思乡的心境
一碗热腾腾的元宵
一盏亮闪闪的花灯
温暖了甜美的思念
照亮团圆的路径
元宵节
披着春风款款而行
无数次梦见母亲牵手
看烟花绽放着温情
月圆了,灯亮了
五彩缤纷的烟花
辉映着
父亲溢满笑容的眼睛
闹元宵的热烈
凝聚着全家人
围坐一起的团圆情
窗外,锣鼓喧天
踩高跷,划旱船
扭起大秧歌
舞动大龙灯
焰火灯展
灯谜灯联
摇一叶春的小舟
在春天启程
元霄节温暖的情感
盛满元宵缠绵的心情
万家的灯火
延续春节的情景
人潮涌动
回家
此时飘洒起
依依不舍的春雪
宛如,惜别冬的恋情
无数次点燃红灯
只记得家乡灯烛里
思念的身影
把每一年的元宵节
沾满团圆的痴情
一次次滚烫的回眸
裹紧,家乡的元宵节
天长地久的亲情
《元宵节的故事》
东方朔是我国古代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官员。
他很有学问,头脑也非常灵活。
有一年腊月,东方朔在御花园里游玩,发现一个宫女正在井边伤心地哭。
东方朔赶紧跑过去,问她为什么这么难过。
这个宫女叫元宵。
她来到皇宫好几年了,非常思念家人,但又不能回家,真觉得生不如死。东方朔安慰她:“姑娘,别难过了,我想办法让你见到家人。”
东方朔来到元宵姑娘家中,对元宵的家人说:“我有个主意,能让元宵和你们团聚。”他仔细嘱咐元宵的妹妹,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随后,东方朔打扮成一个算命先生,来到街头:“我夜观天象,京城要有一场大火灾!”老百姓纷纷求他化解灾难。
东方朔说:“正月十三,有人骑黑驴,穿红衣,从南边过来,那就是火神君。大家要跪在路边苦苦求他,全城才能得救。”
老百姓照东方朔的话去做。天快黑的时候,火神君真的穿着红衣,从南边骑驴而来。
大家跪在路边向火神君求情。
火神君扔下一封信,说:“火烧京城是玉皇大帝的旨意!你们把这封信送到皇宫,交给皇帝,或许能免去这场灾难。”
有人拾起信,连夜送进了皇宫。
信上写着:“正月十六,火烧皇宫;要想消灾,汤圆花灯。”
皇帝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请来东方朔给他出主意。
东方朔听了事情经过,对皇帝说:“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正月十五那天,多让百姓做汤圆、扎花灯,求玉皇大帝和火神君不要降灾。”
皇帝听了,立刻让人传令:不管宫里宫外,大家都要多做汤圆,多扎花灯。
元宵姑娘是做汤圆的能手。
东方朔嘱咐她,让她扎一盏大大的花灯,写上自己的名字,字要写得大大的,让人一眼看得见。
正月十五这天,皇帝用元宵姑娘做的汤圆,供在火神君的画像前,求神仙保佑百姓平安。
到了晚上,全城百姓都上街看花灯。
元宵提着自己扎的花灯,也走在人群里。
元宵的妹妹搀扶着爸爸妈妈,也来到街上看花灯。
她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远处有一盏大花灯,上面写着姐姐的名字。
妹妹大声喊:“元宵姐姐!元宵姐姐!”
元宵听见喊声, 连忙跑过来。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元宵激动得哭了起来。
一家人都很感激东方朔。
妹妹说:“东方先生的主意真好,让我装扮成火神君,咱们才能全家团聚!”
百姓闹了一夜花灯,京城平安无事。
皇帝十分高兴,下令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做汤圆,扎花灯,庆贺太平。
这个风俗一年一年传下来。
因为正月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姑娘做的,所以汤圆从此也叫“元宵”,正月十五也就叫做“元宵节”。
又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也传了下来,人们在这一天展花灯,猜灯谜。所以,元宵节也叫“灯节”。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心静之水诵读: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观灯乐行》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来源:综合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想参加普通话考试,高分过级
赶快参加《普通话冲刺班》
国家普测员点评,俊天明本人纠音
普通话、声音美化、朗读朗诵、有声演播
四大版块系统课来了!1200分钟视频课
每周直播辅导持续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