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这个节目播出仅两期就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两个月下来,让此前已经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撩起的国学热又火了一把。
比如,网友们发现,咱们现在整天碎碎念的网络用语,原来古人已经都用精确简练还很美的语言说过啦:
人要是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
主要看气质。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方寸淆乱,灵台崩摧。
重要的事说三遍。 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尽美尽善,不忍卒观。
我只想安静的做一个美男子。 北方有璧人,玉容难自弃。厌彼尘俗众,绝世而独立。
我带着你,你带着钱。 我执子手,子挈资斧。
给跪了。 膝行而前,以头抢地。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秀恩爱,死得快。 爱而不藏,自取其亡。
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斯言甚善,余不得赞一词。
怎么样,是不是发现其中一些词句还挺熟悉的?其实,如果你认真看了《中国诗词大会》,你会发现其中大部分题目里的诗句看着都很“面熟”,节目制作方也说,为了加强普及性,入选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咱们初中时学过的。
这首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是大部分人小学时候就学过的。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熟到不能再熟了,各种“漂”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下面这句了吧。
此外,《将进酒》、《望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一大波脍炙人口的诗歌纷纷接踵而至,不少观众都是边看边大呼,“哎这个我小时候也背过的嘛,怎么就没想起来呢?!”
有人说,这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应试教育让现在的孩子们背诵古诗词,并不是出于兴趣,更多是强制的,对诗词的理解也是按照标准答案里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来硬背,而很少结合诗词的意境有自己的理解。
也有人说,现在咱们太强调英语的学习,全民都热衷学英语,你听说过那么多大学生为过不了英语四六级而忧心焦虑,没听说过谁为了背不下来《古诗十九首》而郁闷的吧?
你听说过社会上有那么多价格不菲的英语培训班,还有不管你做的工作会不会用到英语都得考职称英语,但你没听说过能不能涨工资要看你会不会背《唐诗三百首》吧?
还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没落,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这代人,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能熟记二十四节气、能说出“三更半夜”背后干支纪法的有几个呢?不少孩子都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这是不是太迟了?
在古时候,虽然民间也用白话文,但受教育者是沉积在文言文的语言教学环境中的,天生对文言文的语感熟悉,因此也能明白古诗词的逻辑。而“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教育成为主流,文言文比重降低,语言思维结构也随之改变,如今的人们很难再看懂和接受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语言陈述方式,那么认为背诵古诗词是一件“痛苦”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有人说了,这不还是教育惹的祸吗?要知道,语言和文化本来就处在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中,曾经看起来很美、讲究对仗声律都要十分工整的文言文,如果过分强调格式和形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想的表达,因此,从唐代韩愈发起提倡散文、反对骈体的“古文运动”开始,一直到“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学革命,历朝历代推进语言改革和创新的潮流就从来没断过。
一直致力于推广美学教育的作家和诗人蒋勋就认为,“五四运动”前后之所以要进行文字和语言的改革,是因为“当时的文字和语言形式已经僵化到无法满足人民的情感表达需要了”。所以,文言文的衰落,并不一定就是一些人认为的“退步”,朱自清的《背影》不就是用最简单最质朴的白话文写出了最深沉的情感吗?
唐代的边塞诗很有名,因为那时有大量文人跟军队一起到塞外开疆拓土,一走好几个月甚至几年,对山川、河流、荒漠的感受要比现在深刻得多。
但试问现在的你,坐飞机三四个小时就能从祖国的最东头杀到最西头,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就算是荒野里也会时不时冒出个电线杆子信号塔之类的,你还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句子吗?你还能感受得到边塞诗里的苍茫与辽阔吗?你还能体会“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心情吗?
交通、通讯、网络技术的发达,让在咱们古诗词里几乎没有多少存在感的“歪果仁”们如今变成了地球村儿里的邻居,想跟邻居搭个话互相帮个忙,不学习点人家的语言怎么能行呢?
再说,英语成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语言也是近两三百年的事儿,这在漫漫历史长河里真心不算长,要知道1066年,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征服英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语在英国社会,尤其是上流阶层基本销声匿迹,人们都以讲法语为荣。
而如今英语的通用,也和英美等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影响力是分不开的。在急需实现现代化的阶段,国人对英语学习的重视无可厚非。
打铁还需自身硬,其实,近些年随着中国日益强大,汉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长,在韩国,精通汉语的年轻人非常好找工作;在欧洲,汉语成了许多学校开设的语言选修课之一;在南非,汉语教学以国家法令形式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小城市也有了孔子学院,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吸引了众多当地民众参与。
他们的力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拾普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诗词大会》第九场里就出现过让人十分振奋的一幕:
有一道题目,第一次出现了参赛选手和现场答题的百人团全部答对。尽管这道题目很简单,但现场的主持人和讲评嘉宾都激动得不行,这是什么概念呢?
WIFI环境下或流量土豪们可以戳视频感受一下,可以拖到16分10秒直接看↓↓↓
(↓ ↓ ↓ 温馨提示:微信扫下方二维码查看免广告)
微信关注公众号【微营销plus】领微信红包,先到先得![可爱]2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