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样一张图火了! 对待知识 应该时刻抱有敬畏与热情

最近

有这样一张图火了

↓↓↓

长图中

清晰地展现出

一个人在知识领域不同阶段的特点

看过这张图

也确实让人感受到

在知识面前我们的渺小

知识的世界虽然广博浩瀚

仍然有千千万万勇于探索的人

在这片天地里不断拼搏

取得了一项又一项

带给我们惊喜

让我们为之骄傲的成绩

01

曾有外媒报道说

“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他是 黄大年 

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现场(2014年8月8日摄)。新华社发

他曾带领400多名科学家

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技术空白

他对科研有着“疯魔”般的执着

正是这种执着

使我国在地球勘探项目的

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

与国际的研发速度至少缩短了10年

黄大年在为学生们授课(2011年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 摄

对待科研他说

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他带领团队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最终倒在了奋斗终生的岗位上

他用生命叩开地球之门

吉林大学地质宫

见证了“不灭的灯火”

也会见证科研精神的薪火相传

02

说起 南仁东 

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

想到中国“天眼”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2016年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南仁东的同事和学生们说

“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

“天眼”落成启用前

南仁东已罹患肺癌

但患病后的他

仍不忘科研事业

依然带病坚持工作


24年

8000多个日夜

崇山峻岭间

南仁东用他的生命

在世界天文史上

镌刻下新的中国高度

自古以来

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南仁东用20多年时间

只做了一件事

做成了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大事

03

她为制剂能尽快投入临床应用

以己试药

她在无数次实验失败后

又重新开始

她毕生的时间和精力

都花在青蒿素上

屠呦呦这个名字

更与青蒿素紧紧连在了一起

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青蒿素

不仅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

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它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

更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在北京家中接受采访(2015年10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屠呦呦获得了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她曾寄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科学要实事求是

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年磨剑是常事

只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

才是做人做事的真谛

04

当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消失

他意识到

保存种质资源、盘点植物“家底”

对人类命运意义非凡

钟扬(右二)与西藏大学师生在西藏采集种子时在户外吃午饭(2007年8月21日摄)。新华社发

他扎根高原

艰苦援藏16年

潜心从教30载

累计行程50多万公里

带领团队收集4000多万颗种子

填补了国家植物基因图谱中的空白

却不幸牺牲在科研第一线

他叫 钟扬 

“他佝偻着背,身上还是那条磨得不成样子的牛仔裤,在拉萨地摊上买的,只花了29元。”

每每想起这个场景

师生们都默默落泪

钟扬在复旦大学讲课(2014年5月5日摄)。新华社发

钟扬说

“在中国做科学,像我这样的人挺多的……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一帮人全是这种心态,我们在一块儿可热闹了,这是一个群体。”

29元的牛仔裤

4000多万颗种子

简单两个数字

却传递着巨大能量

钟扬穷其一生坚守的信仰

也像一粒粒种子

在我们心底生根发芽

05

 林俊德 

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不知让多少人流泪

他是一位将军

更是一位院士

一辈子隐姓埋名

52年坚守在罗布泊

参与了中国45次核试验任务

2012年

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9次要求、请求甚至哀求医生

同意自己下床工作

他戴着氧气面罩

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

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

对着笔记本电脑

一下一下吃力地挪动着鼠标……

因为在他的电脑里

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

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

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

他们快要答辩了

不能耽误孩子们毕业

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一切都要快,要尽快

……

这是林俊德生前最后的影像

他大口喘着气

眼神也暗淡下来

这一躺下后

他再也没能起来

……

几个小时之后

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

林俊德

这位让罗布泊发出

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

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总是有人甘愿鞠躬尽瘁

总是有人甘愿舍生取义

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将为一代又一代人

提供前行的力量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本就是一件苦差事

头悬梁、锥刺股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

不论是从前还是当下

前人的故事与今人的实践

都告诉我们

探索知识的道路

从来不易

对待知识

应该时刻抱有敬畏与热情

唯有心存敬畏

是以行有所止!

唯因孜孜以求

是故一往无前!


来源:新华网(ID:newsxinhua),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