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盲盒”这个盒子里,装了谁的套路

你听说过盲盒吗?

顾名思义,

就一种看不见内容的盒子,

买的时候,

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只有打开盒子的时候,

谜底才被揭晓。

近年来,“开盲盒”成了新玩法,

从“玩具盲盒”到“文物盲盒”,

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

网络上甚至有“万物皆可盲盒”说法。

“万物皆可盲盒”这个盒子里,装了谁的套路

最近,一些图书商家也跟风玩起了“图书盲盒”,

比如,盲盒里放进数量不等的书,

具体是些什么书,

消费者只有在购买、开盒后才知道。

每个盲盒售价在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也有不到十元的盲盒,

里面装了好几本书。

记者调查发现,

消费者对“图书盲盒”褒贬不一:

有人觉得性价比很好,

花较少的钱就能买很多书;

不过也有读者反映,

“图书盲盒”里面的书大多质量不高,

有的书有折痕,还有错别字,

感觉像商家在借此清库存、处理滞销书。

有人的盲盒里,

鲁迅的《彷徨》和某网络写手的心灵鸡汤放在了一起,

还有读者从“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主题中,

开出一本《认罪悔罪教育》。

“万物皆可盲盒”这个盒子里,装了谁的套路

学无止境,开卷有益。

无论是提高知识水平,

还是涵养个人修养,

阅读都是重要路径。

但“图书盲盒”最后真能起到上述作用吗?

未必!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

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经历等有关。

有人喜欢文学类、

有人喜欢社科类、

有人喜欢小说类,

爱好千差万别,

选书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

消费者很难把控“盲盒”里究竟是何类书。

比如,想买本经济学的书,

也许得到了一本教烹饪的书;

想买育儿的书,

也许得到的是工程机械的书。

虽然刺激,

但不是精准匹配,

难免翻看之后就将其束之高阁。

占空间不说,也是一种变相浪费。

阅读,是从选择一本好书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讲,

有时“选”比“读”还重要。

如果真有阅读意愿,

应从个人兴趣和需求入手,

不要把选择一本好书的机会,

完全交给运气。

“万物皆可盲盒”这个盒子里,装了谁的套路

“图书盲盒”表面上是游戏,

实则是一种促销手段。

在电子传媒日益挤压实体书籍销售空间的背景下,

图书营销和“盲盒文化”的结合,

催生出了“图书盲盒”现象。

很多商家在卖一些畅销书之余,

也将一些滞销的书籍“打包”甩卖。

个别商家甚至借机销售盗版书,

监管部门应对这种现象进行严查。

书商借“盲盒”推动销售未尝不可,

但盒可以“盲”,

诚信之心不能“盲”,

书商应多推送市面上高质量、有温度的好书,

按照兴趣种类、阅读目等分类,

让消费者在有限范围内选取,

不能随意“夹带私活”,

用“障眼法”让阅读成了“大冒险”。

“万物皆可盲盒”这个盒子里,装了谁的套路

建设书香社会,

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如果仅靠“赌性”和“猎奇”心态作支撑,

“图书盲盒”只能在特定阶段,

起到有限的“引流”作用,

很难成为可持续的经营模式。

从业者应摒弃“一锤子买卖”心态,

挖掘图书类文创产品的新玩法,

持续升级“图书盲盒”IP内涵,

以季节、节日或者目标群体的大事件等

做好阶段性的推送计划。

只有依靠优质的内容和新颖的创意,

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持续的精神满足,

实现既留得住惊喜,又带得来利益,

让盲盒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避免陷入“短命”网红模式的怪圈。


辛丑年 腊月十一
2022-01-13


“万物皆可盲盒”这个盒子里,装了谁的套路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马涛
来源:央视网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