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注:纲要下即高中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下)》

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单选题

1.1918年春,德军占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英、法、日、美等国出兵占领了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高加索和里海以东地区。与此同时,顿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出现叛乱。为此,苏俄政府

A.主张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B.起草并公布了《和平法令》

C.实施配给制和贸易垄断制       D.在各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2.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演讲道:“亲爱的士兵、水兵和工人同志们,我很荣幸向你们所代表的胜利的革命致敬。……现在,人民把武器对准剥削者——资产者的时刻到来了。”这一指示(  )

A.赢得布尔什维克党内人士的广泛支持       B.为布尔什维克党指明了革命方向

C.是用暴力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动员令       D.主张通过武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3.20世纪20年代,面对党内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列宁解释道:“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的“退一步”是指

A.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

B.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基础

4.“这种集中化,实质是将国家的管控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只有服从指令才可以使生活得到保障。人们在政治上服从,则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回报。”文中“集中化”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殖产兴业”政策       D.“苏联模式”

5.关于苏联的工业化,斯大林曾经说过:“苏联有大约2/3的大型企业是由美国帮助或技术援助而建成的,其余1/3是由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帮助或技术援助建成的。”这客观上说明了

A.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巨大       B.市场经济理念深人人心

C.美苏争霸形势有所缓和.       D.西方国家遭受法西斯侵略

6.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多种所有制并存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7.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在报告中说,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这种“妥协”就是

A.让农民分享部分劳动成果       B.建立工农代表苏维埃政权

C.退出一战,摆脱战争灾难       D.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8.1921年4月,列宁说:“实现电气化需要170亿金卢布,而第一批工程大约要十年才能完成据估,靠本国的黄金储备和输出可以偿付110亿,还差60亿没有着落,就必须借债,或者实行租让。”由此可见,列宁主张

A.采用市场手段建设国家       B.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C.利用外资优先发展轻工业       D.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

9.20世纪30年代,苏联兴起了一场广大妇女志愿从事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所谓“妻子运动”。苏联妇女们举行集会、出版刊物、开展促进社会公益和家庭福祉的各类活动,承担了作为母亲、妻子及“苏维埃新女性”的多重妇女角色。这场运动

A.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B.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C.体现了苏联民主法制的进步       D.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10.1952年,苏联领导人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肯定了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B.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C.符合苏联战后实际经济状况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肯定和维护

11.苏俄(联)领导人尼古拉·布哈林(1888——1938年)支持某一政策,认为它几乎不需要强制,而且注重他所钟爱的原则:“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下列表述符合这一政策的是

A.在战争环境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政策

B.符合苏俄国情,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使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工业化

D.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12.1930年前后,斯大林指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那些胡说必须降低我国工业发展速度的人,是社会主义的敌人,是我们阶级敌人的代理人”。据此可知,斯大林的论断

A.将经济发展与政治需要相结合       B.以追求建设速度作为终极目标

C.推动苏联工业建设道路的开展       D.导致经济政策转向了自由生产

13.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在论及商品交换时说:“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这是毫无疑问的,漠视这样的事实便太可笑了。”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

A.提高了俄国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旨在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

C.必然导致俄国复辟资本主义       D.有利于巩固俄国的工农联盟

14.1917年亲历俄国革命的美国记者约翰·里德说,布尔什维克党的胜利,是由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普通而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该观点

A.强调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       B.揭示了俄国革命的显著特征

C.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D.指出了新旧社会制度的差异

15.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提到“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这一提法说明列宁

A.认识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脱节       B.仍旧坚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明确了把苏联建成工业国的任务       D.准备放弃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6.1928年“一五计划”的展开为标志,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苏联走完了与西方发达国家长达50100年差距的路程。这说明

A.凯恩斯主义思想得到了应用       B.苏联找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

C.苏联模式有利于实现工业化       D.计划经济也可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17.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提议:以100万美金在美国收购小麦,海运到彼得格勒,然后,以物易物,再将价值100万美元的毛皮和其他货物运回美国。这一建议直接获得了苏俄高层和列宁的批准。这表明苏俄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闸门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积极推行“新经济体制”       D.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8.在列宁看来,饥荒并不由于俄国没有粮食,而是富农拒不把粮食卖给国家,他们用自由贸易的口号和物价的暴涨榨取工人的血汗,把苏维埃政权葬送在经济毁灭的深渊。在外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若干省份里的富农同其他反革命分子在粮食战线上向工人国家发动进攻。为此,苏维埃政权

A.颁布《土地法令》       B.实施余粮收集制

C.采用新经济政策       D.推行农业集体化

19.十月革命后,列宁创立了信访制度,并对信访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在苏维埃机关设立可以自由出入的接待室,设立答复人民群众口头或书面询问的问事处;确立接待群众来访的时间和日期,星期天和节假日也不例外;替不识字的人代写申诉意见书等。据此可知,列宁创立信访制度意在

A.扩大苏维埃政权在社会上的影响       B.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国家的管理

C.开辟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新途径       D.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的行政效率

20.20世纪30年代,苏联加快推进北极地区开发计划,除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之外,在能源开发与工业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获得了全新发展,北极地区工业“基地”初步形成。这一初步形成

A.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必要支持       B.促进了新经济政策发展与完善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192011月之后,列宁在其报告和文章中阐述了租让制的理论与原则。他认为,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只要苏俄掌握着所有国营企业,那么租让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承租人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并有权运出国外。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

——摘编自杨运中《列宁租让制思想研究》

(1)据材料概括列宁所制定的租让制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制定租让制的目的。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经历了3个关键性步骤:一是1927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二是19294月,全苏第十六次党代会对五年计划草案进行讨论,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三是19295月,全苏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之具有法律效力。1929年,苏联利用西方资本家迫切向外输出商品的需求,大量引进外国设备与技术,引进西方专家指导建设。1932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这期间人民群众以极高的劳动热情从事基础工业建设,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成为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徐浩然《苏联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二  \”一五\”计划草案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主持制定的。这个计划草案从1951年开始着手,一面建设,一面编制,经过近4年的补充和修改,最后经19557月第一届金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在苏联政府帮助下,尤其是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多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及文化教育等事业得到相应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100多年的发展。

——摘编自新华网《新中国档案;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制定“一五”计划的相似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制定“一五”计划的不同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一五”计划的相似意义。

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中“1918年春,德军占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英、法、日、美等国出兵占领了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高加索和里海以东地区”、“顿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出现叛乱”可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生的苏俄政权外部面临德、英、法、日、美等国的威胁,国内反革命势力发动叛乱,为了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政权,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利用配给制和贸易垄断制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C项正确;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主张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A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起草并公布了《和平法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B项;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确立了苏维埃政权对全国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1917年4月”“我很荣幸向你们所代表的胜利的革命致敬。……现在,人民把武器对准剥削者——资产者的时刻到来了”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属于《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它为布尔什维克党指明了革命方向,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这一指示赢得布尔什维克党内人士的广泛支持,排除A项;根据材料时间“1917年4月”可知,此时沙皇政府已被推翻,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列宁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因此“退一步”指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A项正确;BC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推行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因此文中“集中化”指“苏联模式”,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以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殖产兴业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具体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技术援助最主要的原因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等国家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美国人开始逐步改善和苏联的关系,A项正确;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化成就与市场经济理念无关,排除B项;美苏争霸出现在二战后,排除C项;苏联工业化完成是在1936年前后,二战尚未全面爆发,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斯大林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正确;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因此不会有多种所有制并存以及和市场相结合,更不会扩大国企的自主权,排除ACD项。故选B项。

7.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及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使农民享有部分劳动成果,以巩固苏俄政权,A项正确;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建立了工农代表苏维埃政权,排除B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和平法令》,退出一战,排除C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颁布《土地法令》,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列宁认为可以通过借债、租让的形式筹集资金,进行电气化建设,这说明列宁主张采用市场时段建设国家,A项正确;当时“一五”计划尚未开始,排除B项;苏联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排除C项;D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展开,苏联兴起了一场广大妇女志愿从事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所谓“妻子运动”,“妻子运动”使广大妇女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D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建设为卫国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苏联的民主法制进步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领导人马林科夫认为谷物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这得益于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因此,这一论断是对斯大林模式的肯定和维护,D项正确;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排除A项;苏联的发展模式以重工业为主,排除B项;材料中的论断是对斯大林模式的肯定和维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

从材料中“它几乎不需要强制”可知,这个政策是通过市场关系发展经济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来发展经济,再依据“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可知,该政策强调发展市场经济,综合得知,这个政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在战争环境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使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导致苏联解体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0年前后,苏联经济落后,同时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与包围。斯大林认为,要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战胜社会主义的敌人,必须加快工业发展速度。据此可知,斯大林的论断将经济发展与政治需要相结合,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以追求建设速度作为终极目标”,排除B项;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排除C项;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经济政策转向了自由生产”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B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列宁主张“在一定的自由贸易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即主张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民生产积极性问题,排除A项;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货币发展生产,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复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农联盟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

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的成功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这体现了俄国革命立足于人民的显著特征,B项正确;该观点主要强调了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没有强调其影响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特征,没有对比新旧社会制度的差异,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

根据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及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是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爆发时期,为适应战争需要而采取的临时措施,为集中国内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从而赢得国内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战争结束后,苏俄项将其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一种尝试,使得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脱节,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A项正确;根据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可知,说明列宁认识到不应该坚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需要调整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把苏联建成工业国的任务,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并没有放弃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

材料“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苏联走完了与西方发达国家长达50—100年差距的路程”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对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助推作用,C项正确;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同,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方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7.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美国的商品可以进入苏俄和列宁等信息,可知这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B项正确;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闸门的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排除A项;“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政策,排除C项;当时苏俄仍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种,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为了在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抵抗帝国主义干涉中保卫革命成果而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在外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若干省份里的富农同其他反革命分子在粮食战线上向工人国家发动进攻”可以判断出是余粮收集制,B项正确;材料与颁布《土地法令》无关,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推行的是固定的粮食税,排除C项;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9.C

【详解】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据材料信息可知,苏俄的信访制度是列宁创立,这是布尔什维克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新途径,从当时苏俄信访制度规定的内容可知,开辟信访制度的目的是关心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反映各类问题提供便捷,C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是信访制度,不是强调“苏维埃政权”,故A项表述是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不是目的,排除A项;B项与题旨不符,排除B项;D项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在能源开发与工业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获得了全新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北极地区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必要支持,A项正确;此时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废止,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排除C项;材料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1.

(1)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政府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充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分析】

(1)

根据材料“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得出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根据材料“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得出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根据材料“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十种合同”得出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根据材料“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得出政府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根据材料“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得出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

关于列宁制定租制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充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点睛】

22.

(1)相似举措:政府全力参与指导和制定计划;积极为计划做精细准备;分步骤制定计划;借助法律手段推进五年计划;积极利用外来先进技术和设备;优先发展重工业。

(2)背景不同:政治前提不同∶苏联国内政局基本稳定,急需发展国内经济;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经济基础不同:经过沙俄改革、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加持,有一定工业基础;近代中国丧失独立自主,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几乎无发展,经济基础更薄弱。国际环境不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西方正发生经济危机,客观上为苏联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新中国\”一五\”计划则是在美苏冷战加剧,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的环境下进行的。面临的困难不同.苏联\”一五\”计划面临的困难主要来自内部,而新中国则面临内部、外部双重困难。

(3)相似意义:初步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生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威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分析】

(1)

相似举措:从政府参与程度来看,政府全力参与指导和制定计划;从材料中的准备来看,积极为计划做精细准备及分步骤制定计划;从法律保障来看,借助法律手段推进五年计划;从对待外来技术来看,积极利用外来先进技术和设备;从发展的重点来看,优先发展重工业。

(2)

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两国的政治前提、经济基础、国际环境及面临的困难等角度去分析即可。

(3)

相似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生活、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党和政府的威望及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

公众号快速找到所需资源,点 使用教程

 THE END –

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小编微信:2361470284。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