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社会主义新探索的三重意义

〔摘要〕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和俄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对于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意义,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理论意义:开创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现实意义:重视经济建设,注意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方法论意义: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方法论指导。

 

十月革命胜利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一种理论学说变成了伟大实践。我们说它是伟大实践,是指列宁开创了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而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和俄国人民进行了艰辛而又宝贵的探索,先后经历了从最初构想“直接过渡”到特殊情况下实施“战时共产主义”,再到根据俄国实际而采取“新经济政策”这样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

列宁在此期间根据苏维埃政权面临的现实困难和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对探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作了很好的总结和理论概括,从而深化了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为在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虽然列宁只进行了短暂6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但是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虽然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列宁晚年的这些思想已形成了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但是这些宝贵探索确实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提出这些重要思想,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学说,而且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意义,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理论意义:开创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分析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认为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1 433,在那里“有计划组织社会生产”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重要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东方国家尤其是俄国社会后,也曾指出像俄国这样的“半文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要经过哪些社会和政治发展阶段才能同样达到社会主义的组织,……今天只能作一些相当空泛的假设”2 480-481,但是,他们总的还是坚持发达国家共同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思路,并且把这作为俄国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先决条件。

但是,历史并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思路走。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此后,列宁迅速发现俄国建设社会主义遇到的问题远远超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设想:俄国面临大工业基础薄弱、小农经济占优势地位、科技落后、文盲充斥、官僚主义盛行等这样的国情。列宁不愧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是从书本而是从俄国实际出发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列宁反复强调,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结合俄国国情,“研究走向社会主义这一极端困难的新道路的特点”3 89,必须“研究俄国革命的特殊条件和革命发展的特殊道路” 4 614。列宁的名言——“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5 466 ——就是在这一时期说的。正是在列宁这样的思想指引下,尤其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巩固住了并获得了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列宁在俄国探索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一方面,列宁从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以历史辩证法分析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合理性。另一方面,坚持从俄国这样资本主义并未充分发展、经济文化落后的具体国情出发,探索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

列宁不但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在总结短暂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俄国应当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前已论及,俄国当时的现实状况是:虽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但是与欧洲那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俄国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乃至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手段等均十分落后,这种状况极大地加剧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复杂性和艰难程度。从“战时共产主义”,到以粮食税、合作社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的艰巨而重大转变,从一开始考虑“直接过渡”,到将小工业生产、小商品生产、小农经济和“有自由贸易成分以至任何资本主义成分”的经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6 219等一系列做法,体现了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实践中对俄国具体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真正坚持,开创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尤为可贵的是,列宁并没有将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这些具有特殊性的经验当作普遍模式,更没有向其他东方国家推广,而且还富有远见地指出“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6 358,东方国家由于具体国情“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6 360。这就是说,对于东方国家的革命者来说,没有现成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解决这个课题。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但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二、 现实意义:重视经济建设,注意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非常重视苏维埃国家的经济建设。他深刻了解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他把“为新的社会主义大厦奠定经济基础”看作是苏维埃政权“最重要最困难的事业”6 246。他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将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认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此,就需要把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办法等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和手段。列宁客观地指出:资产阶级和资本家由于长期占居社会优势地位因而有他们的长处,他们中的不少人长期受到良好教育、知识丰富、技术高超、精于管理、善于经营等。因此,聪明的共产党人不要害怕而且应当向资本主义或资本家学习。

列宁对此还进一步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6 225,由于俄国社会还大量存在小生产和商品交换,因此不能从小生产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6 225。列宁在驳斥苏汉诺夫攻击十月革命时指出,布尔什维克并不是不要生产力发展这个前提,也不拒绝人类文明成果,而是先夺取政权,即“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6 359,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力,赶上其他文明国家。

列宁上述宝贵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从此以后的近40年来,我们从未动摇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才有了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今日中国。今天我们仍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继续努力奋斗。这就包括我们要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从而更好地为当今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 方法论意义: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方法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被公认为是一位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大师。列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不仅体现在他的哲学代表作中,如《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谈谈辩证法问题》等,而且主要体现在列宁从事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就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分析俄国的革命道路,他反对那种僵化教条地从马克思书本里寻求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想法,列宁深刻指出:“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6 399十月革命后,列宁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是人类历史上极其伟大的实践活动,其开创性、复杂性、艰巨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引领并推动这种伟大的探索实践只能依靠唯物辩证法,列宁把唯物辩证法称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并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6 357。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反复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高度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6 300在探索社会主义实践中,列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吸取教训,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列宁在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实践,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动力。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普遍向好的同时,种种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呈现,而且这些矛盾和问题明显地带有两难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7 〕我们坚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来指导我们事业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夺取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新胜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作者简介〕马 彬(1973-),男,山西侯马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文章来源:《理论探索》2017年第5期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