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传说与习俗

北京白云观寒衣节普度法会
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

登记将于11月11日24:00截止,登记请于公众号消息栏咨询“寒衣节”

       寒衣,指御寒所用的衣物。据《东京梦化录》中说:“城市内外,于九月下旬,即买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以备十月朔日(指初一)献烧”。《河间县志》中说:“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旧时,祭墓、烧纸钱和纸衣,表示给亡者送衣物、钱币。今民间的上坟烧纸”。《帝京岁时记胜》中也说:“十月朔……市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而《张北县志》就有更为详尽的介绍,说:“十月初一日,谓之”鬼节“,各家祭扫祖墓,并以五色纸剪制衣裤,用纸袱盛之,上书祖先名号,下书年月日、后裔某某谨封,照式制若干份,焚于墓前或焚在门前,取其子孙为祖先添衣之意”。


(资料图)

         关于寒衣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一说寒衣节起源于周代,因为《诗经·豳风·七月》明确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汉代儒者毛亨诠释此句句义说:“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冷了,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另外,《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立冬时,周代有迎冬之礼。天子率三公九卿等高官权贵到北郊行礼。礼毕返宫,奖赏为国捐躯者,抚恤其妻子儿女。有人推测,《礼记》所载周天子对逝者的赏赐,就是送寒衣。上行下效,相沿成习。

         一说寒衣节起源于秦朝孟姜女为给被抓去修长城的丈夫送寒衣,千里寻夫,到后发现丈夫已死,尸骨被砌进长城城墙,遂恸哭不已,哭倒长城的故事。自此,长城内外民众,便将农历十月初一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给逝去的亲人烧送寒衣,成为北方民众凭吊已故亲人的重要节俗。宋朝诗人刘克庄曾写《读秦纪七绝》诗感慨道:


黔首死于城者众,杞梁身直一微尘。

不知当日征入妇,亲送寒衣有几人。

         一说寒衣节起源于明朝。《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稻谷已收获进仓,用新谷制作的各种吃食,首先要祭奠祖先,谓之“荐新”。天子也开始穿皮裘衣,昭告天下:冬天来临,改穿冬装。朱元璋遵循古礼,十月初一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将新收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间流传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

(资料图)

        唐玄宗于天宝二年(743年)八月下诏:“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或许直接促成了民间拜墓送衣节俗的形成。由于阴历九月,天气尚暖,送寒衣稍嫌早,因此,宋代人将此节俗推移到十月朔(初一)日。

        宋代十月朔的节俗,主要有授衣、祭祀、开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则记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自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故也”。十月初一日,“士庶皆出城飨坟”。南宋吴自牧撰写的《梦粱录》也记载,南宋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也是从两宋时起,民间逐渐兴起了在十月朔日扫墓,并焚烧衣物的风俗。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

        元代,正式将十月一日祭祖上坟,称为“送寒衣节”。熊梦祥《析津志》记载道:“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明代,北京一带已出现用五色(一般为红、黄、蓝、白、黑色)纸,专门裁制、售卖寒衣的纸肆。寒衣分男衣、女衣,长一尺多,衣服上印有文字、印章,然后封缄,写明逝者的籍贯、姓氏、字号等,如同人间邮寄信件一样。十月初一晚上,家家准备祭品,进行祭奠;同时呼喊逝者的名字,在门口(或到坟上),将纸衣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做,逝者就能接收到亲人寄来的寒衣。如果逝者去世不久,要用白纸做寒衣。原因是新鬼不敢穿彩衣。若家境贫穷,无钱购买,可自行制作。

        清代,寒衣节与前代大致相同,皆是在十月朔日,士民祭祖、扫墓;傍晚,缄书冥楮,用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在门外祭奠后焚烧。


(资料图)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国土面积广袤,地域文化众多,导致同一节日的节俗,往往因时代、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如“寒衣节”为逝者焚送纸制寒衣的节俗,在不同的地域,在主要节俗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观念和特色。

  老北京人的习俗:过去北京有句谚语叫“十月一,送寒衣”。这种风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写的很详细,所谓“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等等。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每年到十月初一,人们总是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包袱”,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

  老南京的“寒衣节”:是日,人们把各色彩纸糊成的冥衣,装在一红纸袋里,上写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门外焚化,以示对亡人的记挂,祈求赐福保佑,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尝新。

  山西寒衣节习俗: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资料图)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因为阴历十月一是阴间的节日,鬼门敞开,精灵活跃,所以人们有很多的忌讳。尽量少出远门,尤其是妇女忌出行,就是那些胆小的男人们出远门的时候,也要带上桃木符或朱砂包之类的避鬼驱邪之物,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才真正感觉到百分百的“安全感”。

互联网宗教信息许可证

弘扬优秀传统    传承中华文明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