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互联网怎么了?恶意举报大行其道,使得人们在网络上敲下每一行字都必须小心翼翼。
网友@vallennox回忆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中国普及的最初,浏览到与自己意见相悖的言论,网友们都能客观理智地回一句:我不喜欢你写的东西,点叉了。
二十年后,当一腔胸臆亟待抒发的小年轻,遇见资历与皱纹一同见长的老网民;
当混迹于不同圈层及文化领域的键盘客,以论点为武器,在热搜事件的独木桥上狭路相逢……
常常笼罩世界的爱与和平之光都会暂且避开互联网这一角落。
一朝,某个圈子的人可能“感觉有被冒犯到”,集体情绪爆发,有人按下了举报键。“核弹”一经发射,看似与这个圈层毫不相干的社群、论坛、网站也难逃一劫。为了维护我方发言、创作的自由,受害者或许也将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反击……
在这个死循环中,寒暄、思辨、口水战的过程都可以省略,人们只需将光标移到“投诉/举报”一栏,直接放大招致对方于死地,他们的愿望便有机会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我要你消失,我要你坐牢,我要你不存在。
举报的恐怖故事听多了,互怼约架都显得可爱许多。
互联网的诞生,放大了人类的懒惰与愤怒情绪。而举报,它便捷,它零成本,它还能对对方账号的网络生涯进行“致命性”的精准打击,它无疑成为了不少网友的心头好。
今天,“举报了”已然成为网络热词,打着“喂!幺幺零吗!”的表情包遍地都是。
无论是刷微博,看视频,还是点开一篇公众号文章,我们都能在页面上轻易找到投诉二字。戳进链接,你可以审判这些内容是“垃圾营销”“涉黄”,或是“有害信息”,人人都成了互联网环境一片清明的守护者。
只是,被频频敲响的升堂鼓,真的是正义在回响?还是“我不喜欢你的声音”走上了极端?
道歉没有用,警察来了有用吗
古早味的偶像剧用“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嘛?”来为暧昧期男女的争吵添油加醋。
可网友们老早就知道坐在屏幕对面的人,头像一挂,口吐芬芳,却抓不着也挠不着,更不指望他们有为自己言行道歉的一天。于是,屏幕这头火冒三丈的网友,率先点了举报,解决问题之前,先解决和自己有问题的人。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们还主观臆断自己为互联网做了好事,“举报是公民行使正当权利,没问题为什么会被举报成功呢?”只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被告和审判者身上,他们便能以“受害者”的姿态获得胜利。
被封号的人,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归零,现实社会中也失去了向广大世界发声的渠道。
这是一场O2O的互害。
但如果我们像福尔摩斯一样,将案件抽丝剥茧,举报者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我不喜欢的明星,举报ta。
我看不顺眼的言论,举报它。
和我有利益冲突的平台,举报它……
2017年的时候,博主六神磊磊的公众号遭到了连续投诉删稿。后来发现,幕后黑手是几位“举报着玩玩儿”的大学生。
他们自己写文章承认:“近期沉迷于举报公众号文章,每当看到‘涉嫌违规’的,就忍不住按下那个灰色链接。”
举报就是这样成了一场游戏,别人花了时间和精力的创作,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用来玩举报游戏的道具。
还曾有人带头举报B站的几部动画涉嫌淫秽色情,出发点只是因为自己讨厌动画中的某一角色,但事件的最终结果是好几部动画都被下架。
当今拥护者众多的流量明星,也有被举报的时候。杨超越曾被举报,后来人们发现,举报者是《创造101》其他女选手的粉丝。
正因有如此多荒诞的举报动机,才有更多网友怀念起当年的网络氛围。曾经我们还流行“直播间辩论”,曾经我们还流行“公园约架”辩论,和当下流行的举报不同,曾经我们都愿意站到阳光底下,面对面地解决问题。
“不要做告密的人”
德国思想家米塞斯曾指出:“当代人有一种唯命是从的倾向,只要某事不合心愿,就指望令行禁止。”
回溯举报概念出现的最初,是尧舜时期朝廷前设立的“诽谤木”,意在“责过失、论是非”。
《论语·子路》中也出现过一段关于举报的辩论。叶公认为告发父亲偷羊是正直的行为,孔子则提出了相反意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从那时起,“亲亲相隐”便从一种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逐渐演变成为相关法律中白纸黑字的条例。
21世纪,互联网上却出现这样的迷惑行为:部分网民觉得告发即正义,什么不顺眼就举报什么,伤人一千,成本为0。
甚至,这种在虚拟世界中养成的习惯,也有人把它活进了日常——
按照正常逻辑,如果某人进行了违法行为,你可以选择报案;如果某商家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你可以选择投诉、控告;如果出现了某项不公正的判决结果,你还可以选择申诉。
我国法律还规定,与案件本身无关的第三者,也享有“举报”的权利。举报者受法律保护,同时也需承担法律后果。
举报的存在,本该与正义的伸张并行,却被人以“意见不合”的理由利用,将其诠释成无故诬告、敲诈勒索、造假骗赔、牟取私利……
去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近年随着职业投诉举报越来越多,一些或通过“调包”“夹带”“造假”等方式制造索赔理由,或在知晓生产者、经营者存在轻微违法违规后,以向市场监管、消防等职能部门投诉举报的方式,威胁或者胁迫他们以期取财牟利的情况也不断出现。
只要不合心意,就随便举报别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也有市场监管部门接到了大量针对药店的举报。
宁波象山市场监管局的官微指出,“有个别消费者任性举报,提供了虚假线索。有因买不到口罩发泄不满,有同行因嫉妒慌称其他药店哄抬价格的,有职业举报人趁机夸大其词捞取利益的”。
不实举报,给原本就紧张的市场监管带来了严峻考验,让线下销售口罩等防疫用品的商家心感顾虑。商家不敢进货,更加剧了口罩供给的紧张。
昨天被举报的人可能是不认识的网友,后来被举报的人又变成了身边的商家、邻居、同事、朋友、家人,甚至是奔驰在武汉街头给患者送药的志愿者。
夫妻情谊、师兄弟情,都因举报而坍塌。/《霸王别姬》
时评人陈迪在微博上举了个生动的例子:
年终要给你评优,会有人告你上班蹲坑时间长;上司想给你管理岗,会有人告你准备生小孩,已经有的话就准备生第二个;领导安排了份福利给你,会有人告你爱吃麻辣烫,还要加鸡蛋。
几个脱口而出的轻飘飘的字眼,便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收入、信誉、未来,人人都赖以生存的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也终将随之发生改变。人人自危,便是汲取“举报”的养分生长出来的一枚恶果。
在另一则痛斥举报行为的微博下面,有网友评论道:
“曾经班上有个同学,因为觉得班长举报他恋爱,于是疯狂举报,把两个班长一个辱骂转学,一个得了抑郁。从此以后,班上,谈举报变色。”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曾是举报行为的受害者。
或许,在他另一个版本的人生中,“没有这些举报我的人,我今天会更优秀。我会有更好的教育经历,对人性会更有信心,与人交往会更放松,内心会更阳光,工作会更有动力。”
2018年夏天,当又一批学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副校长吴晓求更直接在毕业典礼上要求学生们“不要做告密的人”。
“不告密。要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堂堂正正的人、心中坦荡的人。告密者,一般都投机钻营,灵魂和心灵都是扭曲的。告密者的眼神是游离的、黯淡的、阴沉的。”
“我希望我们的学子们,你们的眼睛永远是明亮的。明亮的眼睛透视着心灵的坦荡。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这个意思。”
被阉割的灵魂不会有义肢
举报者终将付出代价
电影中不乏结局凄凉的举报者。
女儿因失去芭蕾舞主演的位置,举报陆焉识,父亲消失了近二十年,母亲也在变故中崩溃;
《蓝色茉莉》中的主人公告发了有婚外情的丈夫,却不曾想丈夫公司涉嫌诈骗被查出,茉莉从此家破人亡,陷入过去的华丽生活与当下噩梦般坠落的折磨当中。
在这些剧情当中,举报者或许只是一时冲动,过后万分后悔;或许只是被大环境驱使着,无可奈何的可怜人;他们都为自己的举报行为付出了代价。
根据《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悲剧的起因也是举报。
相反,如今的现实世界中,举报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需要背负沉重责任的词语了。扣下扳机的时候,站在枪口背面的人总会是完好无损的那个。
影帝阿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那段演技炸裂的辩护,告诉我们告密者看似能收获更平坦的前程,他的灵魂却会是残缺的。被阉割的灵魂不会重新长出义肢,举报者终将付出代价。
胡适也是如此。年轻时候,胡适曾在报纸上发表言论,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他引用《礼记》《王制》中的句子,意图摧毁封杀这些封建迷信的产物。如果吴承恩当时还活着,这就是公开举报了。
文学经典,风评被害。
他想象过,十五年后,曾经发出狂论的自己,给《西游记》做了两万字的考证;二三十年后,他还在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作者的材料。
后来的胡适,依然和当年一样坚定地相信现代的价值观,但他同时也容忍且尊重他人的个体自由、创作自由: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我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五十年后,他借恩师布尔先生的原话为题,写下一篇告白:“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至此,花了近半世纪的时间,胡适才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而那还只是对已逝作者的举报。
一个社会要健康地运转,让每一个人都过得体面、有尊严,“人们应当容忍他人想其之不想,为其之不为,应该克服那种只要是他觉得不妥当事情就打电话报警的习惯”。
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还有一位正直的老军人为查理辩护:
“现在轮到查理了,他也在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必须选择一条路,一条正确的路,一条有原则的路,一条成全他人格的路,让他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别毁了他!保护他!支持他!”
“断臂残肢都不如灵魂残缺可怕。灵魂是没有义肢的。”/《闻香识女人》
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和查理一样面对困难的选择时,那条更苦、但充满善意、理智、原则的路上,会不会出现更多的伙伴?
相信永远有人会像查理一样坚持原则,也永远有人会像阿尔·帕西诺一样支持查理,希望他们慢慢从少数变成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