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40: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击上方蓝色“茵香河”关注公众号。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①落后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社会矛盾尖锐。

②一战使社会经济遭受打击,促使矛盾更加尖锐。

③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主义诞生。

④无产阶级不断壮大。

⑤农民阶级成为无产阶级同盟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士兵

2、二月革命

①时间:1917年3月。

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

 

史料:19173月,彼得格勒的女工高呼“打倒战争!”“要面包!”等口号举行游行示威,各工厂的男工也加入游行队伍。参加示威和罢工的人数不断增加。沙皇政府派军警开枪镇压,工人们奋起反抗。起义工人得到士兵的支持,起义迅速发展,革命的红旗代替沙俄的白蓝红三色旗在首都上空飘扬。正在前线指挥俄军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于315日宣布退位。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苏维埃”在俄文中的原意是“会议”或“代表会议”,此后,苏维埃由革命领导机构的名称转化为政权的名称。

 

3、四月提纲

①提出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4、七月事件

19177月,俄军在前线出击遭到惨败。消息传到彼得格勒,50万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首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5、十月革命

1)起义

①11月6日晚,列宁领导武装起义开始。

②11月7日,起义军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晚上进攻临时政府最后据点冬宫。

③11月8日凌晨,占领冬宫,起义取得胜利。

攻打冬宫

 

2)结果

①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这次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3)意义

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②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大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物配给制。国家统一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史料: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价格交售给国家。因卢布迅速贬值,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政府还派遣征粮队携带武器下乡征粮,连农民的部分口粮也被征走。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4、特点

①排斥市场关系。

②军事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

 

5、评价

①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农民和士兵的不满。

 

史料: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三、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背景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②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目的

解决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巩固工农联盟政权,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

①农业: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对外: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④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⑤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①利用市场关系。(国家资本主义)

②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

 

4、影响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④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式,巩固了工农联盟。

 

四、斯大林模式(1936-1991年)

1、背景

①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②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③1926年起,进行工业化建设。

④1928年,一五计划开始。

 

2、内容

①农业:农业集体化,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②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第聂伯河水电站)

③所有制:单一公有制。

④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第聂伯河大坝

 

3、特点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4、评价

积极:①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②为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控提供了借鉴。

消极:①超越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源。

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④忽视消费品生产,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⑤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⑥计划指令性僵化,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史料: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用斯大林的话来说,这是农民为工业化交纳的“贡税”。据估计,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总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的价格又远低于成本,征购的数量逐年增加。“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面链接:

历史复习39: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历史复习38: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历史复习37:欧美代议制的扩展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历史复习36:两次工业革命

历史复习35: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历史复习3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历史复习33: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历史复习32: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历史复习3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复习30: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你所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