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令上来说,今年11月8日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故而,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日益减少,但由于此时地表还有在下半年储存的热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10月“小阳春”天气,但气温却逐渐下降。而且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也加快。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立冬之后南北温差将更加大。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依然可以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立冬时节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中国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中,应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羊肉、牛肉、鸡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寒冷气候使人体的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宜进补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北方地区要高一些,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主,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的果蔬、冰糖为宜,忌海鲜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肥腻或过咸的食品,少吃脂肪、糖含量多的食品。
立冬时节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不但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能量最大限度地储存于体内,此时应以温补为原则。然而,立冬进补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物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辨,应本着人体生长规律,此时节,少年着重养,中年着重调理,老年着重保护,耄耋着重延年。
(1)南瓜粥:以米、南瓜、冰糖、鲜百合等为原料熬粥。本品可养脾胃、润肺燥、美容养颜。常喝南瓜粥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之效。
(2)薏苡仁山药粥:用生苡仁、生山药同煮成糊粥,每天早上食用有补肺、健脾、养胃之功效。
(3)羊肉萝卜汤:寒风起,羊肉肥,立冬进补,羊肉是首选。羊肉可以抵御风寒,有补脾益气的功效。俗话说“萝卜上市,医生没事”,《本草纲目》对萝卜赞赏有加,称其为“蔬中最有益者”,萝卜味辛,可利脾胃、益中气,素有“小人参”之称,是补气的首选,与羊肉搭配,堪称冬日进补绝配。羊肉中瞟吟含量较高,痛风患者不要多吃。
(4)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当归、生姜、羊肉等为主要原材料煲制而
成。俗话讲“美食要配美器,药疗不如食疗”,羊肉性温热,可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当归补血调经、活血行滞,以增强羊肉补虚温肝之力,使该汤既补血活血,又能止痛。生姜温散,以助羊肉散寒暖胃,又可祛除羊肉之膻味。合而为汤,温补肝血,散寒调经止痛。
(5)虫草蒸老鸭:此药膳源自《本草纲目拾遗》,材料为冬虫夏草5枚,老鸭(公)1只,黄酒、生姜、葱白、食盐各适量。以冬虫夏草为主,助肾阳、益精血;以老鸭为辅,滋阴补虚。其中一偏于补阳,一偏于补阴,两者合用,既可补虚益精,又能滋阴助阳。
冬季要注重精神调摄,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除了加强自我调适,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还要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身心健康。夏宜静而冬宜动,冬天要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室内的太极拳、健身操等,室外的散步、慢跑、竞走、冬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机体耐寒及抗病能力。
(本文作者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传统医学科、重症肌无力科主任、主任医师 盛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