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正常,半年后查出癌症晚期!肿瘤标志物靠谱吗?

近日,42岁王先生被查出肠癌晚期,更让王先生懊恼的是,半年前,他的体检状况一切正常,尤其是几个肿瘤标志物没有一项异常。


医生说:“王先生有肠癌家族史,体检时更应该关注这个毛病,比如加上肠镜检查项目。”不幸的是,王先生属于肿瘤标志物不敏感的人群,这项检测没法反映出体内的肿瘤情况,半年前的体检报告单看上去很健康,其实已经埋下了隐患。


为什么体检正常,还是会得癌症?以后还有必要去检测肿瘤标志物吗?今天就详细地说一下。


肿瘤标志物包含哪些?


肿瘤标志物是指能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


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包括CA125、CA153、CA199、CA724、CA242、CA50、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甲状腺球蛋白(TG)、血清铁蛋白(SF)、β2-微球蛋白(β2-MG)。



此外,针对男性前列腺癌,还有特定的标志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随着研究的深入,肿瘤标志物还会越来越多。


为什么体检正常,后来却查出癌症?


其实依靠肿瘤标志物筛查肿瘤,的确存在漏检的情况。


  一、不是广谱的。例如甲胎蛋白主要是用于发现肝癌,而且不是所有的肝癌患者AFP都呈阳性。



  二、阳性率有限。以癌胚抗原为例,胃癌早期,阳性率仅为5%~10%,而晚期的阳性率也只有53%。这就意味着早期胃癌患者,如果只通过CEA这一个指标,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患者能够被发现,而对于胃癌晚期患者,依然有一半的患者会漏检。


有必要去检测肿瘤标志物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一、有利于早期发现


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其中早期发现是首要环节,而这些肿瘤标志物是“信号兵”,当肿瘤还很微小,患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影像学分辨率也达不到的情况下,通过肿瘤标志物早期发现肿瘤细胞生长、代谢、分泌及细胞碎片信号中的蛛丝马迹,对于一个具体的患者而言,很可能意味着早期诊断及治疗后的痊愈。


因此定期做肿瘤标志物检测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而言。


每一个具体的肿瘤都有对应的高危人群,一般而言,包括:肿瘤家族史、不良嗜好(吸烟、长期饮酒)、肿瘤相关病原体感染(HPV、HBV、幽门螺旋杆菌)、中老年(45岁以上)、存在癌前病变。


二、肿瘤标志物间可以组合检测,提高检出率


1个指标相当于一个点,而多个指标则像一张网,适当组合,有助于减少遗漏。



常见组合包括:


肺癌:CEA+CYFRA21-1+SCC+NSE;肺鳞癌通常有SCC和CYFRA21-1升高;肺腺癌通常有CEA和CYFRA21-1升高;小细胞肺癌通常NSE显著升高。

消化道肿瘤:CEA+CA242+CA199+CA724。

胃癌:CEA+CA199+CA724。

结肠癌:CEA+CA724。

胰腺癌:CEA+CA199+CA125+CA242。

胆管癌:CEA+CA199。

乳腺癌:CEA+CA125+CA153。

宫颈癌:CEA+CA125。

卵巢癌:CEA+CA125+AFP+HCG。

 

三、肿瘤标志物搭配常规体检、影像学检查及针对性检查手段,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


例如:

1、肺癌检测可以结合低剂量螺旋CT。

2、乳腺癌检测结合临床乳腺检查+影像学检查(乳腺钼靶、B超、MRI)。

3、胃癌检测结合胃镜+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4、肝癌检测结合肝脏B超+HBV检测。

5、结肠癌检测结合结直肠镜检+腹部B超。

6、宫颈癌检测结合宫颈拭子HPV检测及TCT检测(宫颈脱落细胞的液基薄层细胞检测)。


肿瘤标志物高就一定是肿瘤前兆吗?


不一定。


例如肝癌患者,AFP(甲胎蛋白)也会增高。妊娠时,也会显著升高。吸烟人群,CEA(癌胚抗原)也会高一些。


一些良性疾病,例如胰腺炎、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胃炎、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糖尿病等各种急慢性炎症状态,也会有CEA(癌胚抗原)升高。


不过一般增加幅度不大,如果是大幅度升高,就要提高警惕了,尤其要筛查肺癌、消化道肿瘤。


如果短期内通过综合检查,依然没有发现到肿瘤病灶,可以通过定期复查,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达到早期发现的目的。

 

用好肿瘤标志物,重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重点监护高危人群,预防为主,肿瘤就不再可怕。


来源:科普中国( ID:Science_China),本文专家:陶宁博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教授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