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仓节里话天仓

作者:李占彪
“填仓节”是中华文明众多节里的一个节日,为每年正月二十五,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这是民间一个象征新的一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一、填仓节的由来
远古传说有一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衣食无着,朝不保夕;然而朝廷却照常征粮征税,搞得饿殍遍野,民怨鼎沸。看守皇家粮仓的仓官于心不忍,在正月二十五那天,毅然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在百姓将粮食运走后,他深知未经皇帝准许放粮是欺君之罪,越想越觉难安的仓官忧心忡忡,尤其让昏皇处死,还不如自己去死,他毅然决然就一把火烧毁了粮仓,自己也在熊熊烈火中随风而逝。天下庶民为纪念这位舍身救民仓官,从此就定为隆重之节日祭奠他。
二、各地不同形式的祭奠方式方法
时过境迁,随着岁月的流转,后来填仓的意义扩大了,人们又赋予了其它各种不同的含义,纪念的形式和内容也增加了许多。
在北京,正月二十三是“小填仓”,“大填仓”是在正月二十五日。此俗曾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北方地区盛行。关于填仓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这一天要吃饱吃足,这样一年都不会挨饿,会很顺心。实际是以酒食饱腹为填仓。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引明朝陆启宏《北京岁华记》说:“二十五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尽饱而去。谓之填仓。”
第二种说在这一天要籴米积薪,收贮煤炭,把这叫做“填仓”。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说:“京师之民不事耕凿,素少盖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曰为填仓。”实际是提醒人们,居家过日子实属不易,要时时注意积攒过日子的必需之物,不要过了今天不顾明天。这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寄托。
第三种说法,是在农村,这一天把少许灰撒在场院的地上,画成粮囤的形状,在其中放少许谷物,象征围仓,叫做“填仓”。这是一种企盼丰收的仪式。
华夏广阔天地,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为填仓增加了中华文明富有诗情画意的色彩。因此远古就不但过节庆贺,许多文人墨客也有诗为证,这里只从众多的诗词中选两首。
其一:
举香供神农,天地共填仓。
春风化春雨,夏秋两相忙。
瑞雪温热酒,喜看粮满仓。
其二:
新年过后廿零天,谷老天神降塞川。
户户粮仓灯火亮,家家囤圈蜡光燃。
张家盼囤黄粮溢,李户祈缸白面填。
结彩张灯迎谷老,天神恩泽再丰年。
虽是无留姓名的诗,但也明白地告诉我们"填仓”与远古文明一步步走来,不仅仅限于人们代代的口口相传而来,有其诗书及府志县志可查可巡。所以搬运填仓、点灯祀神、祭奠仓官等是中国农耕文明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而已。
另在节日的传承过程中大至有如下五种比较的讲究。
1、祭星
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就拿山西最早的《介休县志》:“二十日,名‘小天仓’。煮黄米糕,燃灯礼佛。”《大同志》:“二十日,为‘小添仓’;二十五日,为‘大添仓’,添买米面、柴炭等物。”
这是当时整个地方社会层面的活动原始记录。
2、填仓
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填粮食。是期盼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填仓节”,在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填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填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填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和饺子,并把这些食物投到粮仓,名曰填仓。
“填仓节”农村家家用莜面揑“雨灯灯”,灯灯用莜面或糜谷黍三合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或酒盅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边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哪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则证明那个月雨涝。再根据所种庄稼在哪个月需雨水最多为适,来推断这一年收什么最好,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3、点灯上香敬“天仓"
在米面缸上,凡存放粮食的库房都早午晚三次上香叩头,灯昼夜填油不息。
在东北农村户户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匹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每一天,再填新饭,连着填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形式至今还保留着。
在山西寿阳县,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区和后山广大地区,小老天仓之日,要在地上画一个粮食囤,放置五谷,用石头压住,象征粮盈食满。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爱讲究并且心灵手巧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杈子、扫帚、木杄,碌碡,扇车等工具图案。
4、打扫院落
山西省祁县等地在“天仓节”这一天,要用笤帚打扫院落墙壁,扫除昆虫以防虫害,并烧纸焚香祭奠,以消灾除难,祈祷丰收和人财兴旺。
5、祭奠仓官
祭奠仓官是填仓节一项重要的习俗。人们为了纪念仓官,每到这一天无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要进行祭奠、纪念仪式,有的是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里外打囤填仓,有的是向仓官画像焚香、点灯。
三、我所对“填仓节”的记忆
多种形式填仓活动,为节日增加了其乐无穷的存在感和神圣感,有些使我难以忘怀。
曾记得小时候担任队里的推磨者的磨倌刘玉花到离我家不远的磨房套碾圪旦地方点灯上香敬纸,我们一群小孩不懂问她这是干什么,她说是:“敬磨神”。
一九七三年我在天兴隆村当政治队长时,我们村最讲究的一家人岳交其,(老家清水河人)女人刘玉花心灵手巧,年年在“填仓节”用莜面揑灯盏试验雨水,村里谁当干部或是上了年纪的人都在这一天询问她灯盏里的汽水多少。她男人曾经在那一年正月二十五下午和我说过,灯盏里都很少汽水,因为我身上是担着三百三十多口人吃喝拉杂碎的担子,所以他亲口告诉我,果然那一年只收了些籽种,口粮全部由国家返销无偿供应,牲畜饲料是到呼市郊区借的;使我这个二十多岁的楞头青无颜面对。然而七四年时又在同样的节里人家又和说,今年月月雨水充足了,真得那一年莜麦小麦即使山坡地都是一人高,油菜籽大牛跑到地里都找不见了,最终这一年取得了集体化后第一个特大丰收年。这讲究里的神密,可真是小灯盏里蒸岀了大易经,蒸岀了天文学,蒸岀了预确丰收和欠收土办法,让我终身难忘。
我家在我记忆中的"天仓节”里母亲爱干凈打扫厅院是她拿手好戏没得说,不用说"天仓节”打扫庭院,平时也里外清扫的一干二净;但过填仓这天父亲早上一起,便把平时从嘴里抠岀积攒下的素油神密地找岀来,加入灯盏和几个小磁酒盅里,棉花搓成二三寸长的细灯焾倒上油点着,放在米面水缸上羊圈里住家的柜顶上,点灯敬香时让我们弟兄三人都认真恭敬跟着叩三个响头;而后拿起担仗把水缸担滿,饭后参加队里劳动走时,顺手拿一条毛口袋,收工后上山捡一口袋干牛驴骡马粪,天很黑很黑才回到家里,意为填财填炭了。(因后山地区的大牲畜干粪可烧火煮饭)
家里老人们传我们天仓顺口溜是: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堆滿仓,户户牛羊骡马壮,鸡成群,猪鸭胖,猫抓老鼠狗看庄,一年四季保安康,幸福生活万年长。
再一条父母亲还十分讲究并立规,“天仓节”里,再难再急也不能向人们借吃的,借家具生产工具物件和金銭,不能岀售粮油物品,意只进不出,这也包含对别人的尊重。
总之因地域和人们的职业不同,所赋予的期盼也会不尽相同,然而纵横不岀方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以节寄托心灵向善向美的愿望;就如守望故乡平台创立者年轻有为的王玲慧女士一样,在卯年"小天仓”节里发了一笼整齐的莜面窝窝并配几样冷热菜羊肉鲜汤,激励大家的节日才情,为节里填章,才有了红火热闹的场面,使"小天仓"守望故乡平台也添诗留彩,先是陈仲景先生即兴也口岀成章赋了一首:
莜面窝窝圆洞洞,整齐划一摆蒸笼。
形如蜂采蜜浆样,美味喷香让众崇。
陈先生说他是为小填仓节群里面增加点节日气氛。而后我也被感染兴奋附之:
一笼莜面填仓揑,三种做汤调味全。
烟火煮蒸时节韵,心随岁月文章延。
群友厐Zi说:这真是做莜面氛围,蒸莜面味道,最接地气饮食文化为“小天仓”飘逸而来了!
紧接才华横溢的李改萍女士即赋七律《莜面窝窝》献上:
窝窝莜面一笼香,细做精工任品尝。
巧妇从容推卷快,宾朋惊赞似蜂房。
佐餐土豆拌凉菜,更易羊羹溜肉汤。
普降三高传美誉,扬名四海五洲疆。
笔耕不辍的刘永国先生岂甘落伍,大笔速挥写下了七绝赞之并寄语“小填仓”节日里美好的希望:
精做窝窝莜面香,同圆二十小填仓。
何时旧俗年年过,也愿丰收惠故乡。
总之无论发图写诗或倾诉心语,字字句句都为"小填仓”增加了节日的诗情画意,然而这种难忘的场景中及文明优秀的传统激励了我,鼓励我提笔写下此拙文。让年轻人也了解农耕文明的“填仓节”日深远意义,与传承文明的一些深刻内涵,把这些节日融入五千年文明文化自信中。
-END-
本文作者:李占彪,网名田园逸翁,一九四九年八月六日出生,中共党员,五十年代初随父母走西口到中旗天兴隆村,八八年返原籍。一生嗜酒,好友,偶读书。从二零二零年开始不打工,闲暇之余向各种网络平台写些短文,记录人生,记录生活,现常居包头。
点击蓝字通往往期文章▼
我的大表兄
阻击疫情中的天兴隆人
我的表姐
谷雨时节的雨
苦菜情
一    双   水    鞋
山沟里的合作社
一条微聊忆起难忘的老书记
写在父亲的祭日
最美人间儿女情
深切怀念董长春老师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编辑 | 山菊
投稿邮箱 | shanju2_0@163.com
声明 | 平台文章为原创作品,一经发表文责自负。任何媒介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追究责任

编辑此篇图文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评论

8+5=